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700

[ 王孝义 文选 ]   

关于教具的几点思考

◇ 王孝义

  什么是教具?教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学主题,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仪器等器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定义。归结起来说,作为教具,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性。教具的教育性是指教具是针对教学主题而选用的,它包含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并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2、科学性。我们的教学是要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因此,每一件教具都应当是渗透、凝结和体现了人类长期探索、总结的科学道理,只不过科学性是寓含于教育内容之中,并体现在你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而已。
  3、直观性。这是与抽象性相对应,是指教具应当便于学生直接通过感官形成感性认识,认清事物的特征,形成概念。
  教具使用的基本原则。
  1、正确性。使用教具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当然就得首先考虑科学性问题。
  第一,是要正确地展现出教具本身的科学含义。就像用平面镜,对应的是光的反射原理成像。其二,是教学应用中的科学性。教育是科学,你的教学活动也应当按照教育科学的原理来设计、进行。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怎么用教具等等,都不能随意乱来。
  2、针对性。其一,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并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一方面是该用才用,别画蛇添足;另一方面,则是要针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来选用。其二,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这是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说的,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兴趣倾向、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等方面来考虑教具的使用。其三,是针对现有的教学条件。没有多媒体,你就得考虑挂图、模型或者是其他方式替代;没有条件购置成品教具,就得想办法自己制作。
  3、可视性。一方面,对于正常学生来讲,教具主要是视觉类的感知材料,所以能否看得见、看得清楚是应当放在首位来考虑的,特别是要注意,应当将抽象内容尽可能直观地可视化展现出来,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在课堂内,就得保证让每个角落里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清晰地观察到你所呈现的教具。
  4、完整性。使用教具来直观性地呈示感性材料,不能像奸商那样缺斤少两。因此,一方面,是要客观、全面、完整地展示教具所对应知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则是要前后有序、有条不紊地依次呈现,不能颠三倒四。
  合理正确地使用教具可有以下作用:
  1.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教学,总得想办法把学生给吸引住,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对于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教师,不可能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得让他们自己动起来,只要他们被吸引住了,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的欲望,个个飞蛾扑火,剩下的事就好办得多了。教具就有这等功效。
  2.培养学生观察力,启迪学生思维。人们常夸奖一个人“真聪明”,这“聪明”就含有“耳聪目明”之意,也就是说聪明包括了以感知为基础的观察力水平。在我们的教学中合理选择、使用教具,让学生看、听、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训练观察能力,调动启发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省事明理,变得真正聪明。
  3.促进学生形象感知和理解知识。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精华,都是高度总结、抽象的结果。如果只是依靠语言文字这种也是抽象化符号形式来传授,基本上就是抽象对抽象,就会把学生弄糊涂。如果恰当使用教具,就可以实现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感知,形成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回锅肉好吃吗?好吃。要是叫你天天吃、顿顿都吃呢?不用说了,照此下去,再怎么好吃的美味,你都会吃腻。那你去讲课呢?每节课从头到尾就一个味,教学活动就只有一样,没点变化,再乖的学生也会有坐不住的时候。所以,适当地穿插使用教具,你的教学活动就有了变数,不会只有你的独角戏了,这时的课堂教学结构就会变得丰富起来,学生也就不会再感到枯燥乏味了。同时,学生接受信息刺激的方式与渠道也相应增加,情绪得到调节,无形中也将有助于提高你的课堂教学效率。
  
  王孝义,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关于教具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