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73

[ 张文成 文选 ]   

重读《林黛玉进贾府》

◇ 张文成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教学参考编写者历来给出的结论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就带着“寄人篱下”的心理,依据是文章开头的那句交代:“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如果再加上细节,顶多还有黛玉进了贾府之后,拜见王夫人时不肯上炕就座,吃饭时对座位的推让以及入乡随俗式的饭后饮茶等方面。在笔者看来,以上这些方面只能反映黛玉由于受礼教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小心谨慎,如果把这种心理定位为“寄人篱下”,那就是对黛玉的误判。
  所谓“寄人篱下”,就是依靠别人生活,自己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吃穿用度都要依靠别人提供,而且内心异常孤独凄苦又找不到排遣对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看初进贾府的林黛玉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吗?显然不是,因为她刚刚来,完全谈不上生活在贾府。如果此时的黛玉已是孤身一人,又没有生活来源,走投无路,那么初来就有“寄人篱下”之感尚可理解,但是情况并非如此。黛玉为何要进贾府?《红楼梦》一书此前就有交待,还在第三回上,原来是黛玉母亲刚刚去世,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执意让他去。”兼其父曰:“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内顾之忧,何反云不往?”由此可见,黛玉去贾府,一来是外祖母盛情邀请的,二来也是其父怕其在家孤单,极力劝说的。此番由扬州到北京,千里迢迢,为世上唯一的女儿寻找一个有利的成长空间,林如海会让她空手而去吗?肯定不会。一来,其身份地位决定他不会。林如海祖上三代都是皇帝给封了贵族头衔的,而他本人虽没有封到,但科举可是前科探花。出生书香门弟,可谓知书达理,他不会抱着“甩包袱”的心理,将世上唯一的亲生女儿推到丈母娘那儿不管。二来,其经济地位也决定他不会。林如海做的官是巡盐御史,这可是一个典型的肥缺美差。当时社会流传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知府尚且如此,官位比知府大的,而且负责管理盐的开采、配置、运送及相关税收的林如海,其家庭殷实到何种地步是可想而知的。他怎么会让女儿空手到人家去呢?
  我们的教材参考编写者为什么认为刚进贾府的林黛玉有“寄人篱下”的心态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就是受《红楼梦》后面章节的影响。如在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与薛宝钗经过许多心理上的相互猜忌、排拒、冲突之后终于和好的时候,两个人说了许多知心话,这些知心话就牵扯到两个人的经济状况。林黛玉就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特别是在黛玉的那首著名的《葬花吟》中,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足以使多少人为之流下同情的眼泪,从而坚定地认为,黛玉从进贾府的第一天起就有这种“寄人篱下”之感了。显然,编者犯了将后文理解提前的毛病,从而导致了对林黛玉心理认识的误解。
  这里,我们不禁还要问: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当时应该是一种什么心理呢?笔者以为就是一个正常儿童的好奇心理。据有关专家推算,当时的林黛玉也就10来岁的样子,这正是一个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就是人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对于初涉入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那么贾府有哪些新奇的事物来激发黛玉的好奇心呢?
  一.黛玉对贾府的外貌特征、内部摆设感到好奇
  先说贾府的外貌。虽说林黛玉也算得上是大家闺秀,见过一些世面,但是贾府——这样一个奉皇帝的诏令建造的府第,恐怕还是她第一次见到。故此,当看到贾府门前的两个石狮子,她感到大;三间兽头门,她感到大;贾府正门上“敕造宁国府”5个字,她还是感觉大。这里处处凸现一个“大”字,对黛玉来说就是一个个新的刺激,就能激发出她的好奇心。
  再说贾府的内部。且不说五间上房雕梁画栋,也不说贾赦院落小巧别致,我们单看荣禧堂,就知道什么叫做奢华。先看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上斗大的“荣禧堂”三个大字,足以吸引人的眼球。后面一行小字:“某年日月,书赐荣国公贾源”,特别是“万几辰翰之宝”这个皇帝印章上的文字,一定会使黛玉大开眼界。因为黛玉虽是女孩子,但有别于一般人家的女孩,她是读书的,她看得懂也明白这万人瞩目的皇帝墨宝的价值和份量。再看这堂里的案、椅、鼎、画、古玩,还有那幅对联,无一不透露出皇家气息。这种奢华和高贵怎能不激发出黛玉的好奇心呢?
  二.黛玉对贾府的人物充满好奇
  1、对仆人充满好奇
  贾府仆人可谓人数多、分工细、等级严、待遇高。文中有“众婆子、众小厮、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等说法,足见服务人员队伍之多;有看门的、抬轿的、贴身服务的,足见分工细;接黛玉进贾府的仆妇是三等仆人,黛玉安顿下来后,贾母安排过来的丫头就换成二等的了。至于宝玉、迎春、探春、惜春等公子小姐贴身服侍的则是一等的仆人,足见等级严;来接黛玉的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服务的丫头穿红戴绿,贾府看门人华冠丽服,这足见待遇高。对于贾府这样一支庞大的高规格、专业化服务队伍的存在,黛玉能不感到好奇吗?
  2、更奇的是王熙凤
  出场方式奇:“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纳罕”一词充分表明黛玉当时对即将出现的人物充满好奇与期待。
  穿着打扮奇:她可谓盛装出场,穿金戴玉、衣着华丽,黛玉眼里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个神仙下凡,能不令人感到奇怪吗?
  言行举止奇:一会儿笑夸黛玉,一会儿用帕拭泪,一会儿又转悲为喜。这样的快速转换在一个孩子眼里肯定会使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面她又会有怎样的表演?
  3、最奇的是贾宝玉
  对于宝玉,黛玉未进贾府之前已早有耳闻,“这个表兄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但宝玉“虽极憨愚,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衔玉而诞,这就够令人称奇的;个性特点良莠互现,反差又大,这就更奇了。对这位同龄的表兄,黛玉自然是充满期待的。
  宝玉给黛玉留下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他的那双眼睛。这可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目若秋波”“虽怒时含笑,即瞋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里都在突出宝玉眼中的“情”字,一个眉目能传情的人,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坏孩子,与此前二舅妈的评价相去甚远,有些出乎黛玉的意料之外。更令她感到吃惊的是“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黛玉用她的那双“含情目”在贾府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看到了一个一见如故的人,能不觉得好奇吗?真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一个人从一个环境来到另一个环境,总会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更何况对于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孩子。贾府这样一个外观宏伟、内部奢华的所在,人员众多,特别是善演的王熙凤和面善的贾宝玉,足以激发出黛玉初来乍到时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将此时的黛玉的心理就定位为“寄人篱下”,未免过多地带有成人化的色彩,这显然不符合文本需要客观解读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心武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黛玉之谜及古本之秘[M],东方出版社,2007.7:第3、5页
  [2]曹雪芹.红楼梦 [M].岳麓书社出版社,1991.12
  [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用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下册). [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6:第182页
  
  张文成,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机电分院教师。

重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