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想:
这首诗作,诗人表示要过尘世的幸福生活,并表示了对世人的深深祝福。但诗人最终选择了背对尘世,在诗歌中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子,理解《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是本教学设计的追求与目标。设计以四个问题贯穿整堂课,前两个问题着重于对诗歌表层含义的理解,后两个问题则侧重于对诗歌深层内涵的挖掘。最后通过朗读一篇《好好活着就是爱母亲》的散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解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
2.了解诗人,体味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许多人来说,海子也许是个陌生的名字。可是对于许多热爱中国现代诗歌的人来说,海子却是一个神话。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继朦胧诗之后罕见的一个风格非常独特而又才华出众的抒情先锋诗人。活着的时候他被视为丑小鸭,但当他高蹈着他的理想离去后却被视为一只凌空飞翔的天鹅。21世纪,人民文学奖诗歌奖的殊荣落在了两个人物身上,其中一个就是海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抒情短诗《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来了解一下诗人向我们展示的他心中所向往的尘世幸福。(板书课题)
二.朗读并感知诗歌
1.师范读全诗,营造诗歌情境。
2.生自由地朗读诗歌,同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
(1)诗人所描绘的“幸福图”是什么样的?在设想这一“幸福图”时,诗人的心境如何?(在诗中找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你是如何理解“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诗中两次出现,其情味是否相同?
(3)读完全诗,大家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是温暖的,还是有些淡淡的忧伤呢?为什么?
(4)诗人一方面向往尘世幸福,另一方面又不愿面向尘世,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
3.全体同学齐声朗读全诗。
三.分析诗歌
1.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的第一问:诗人所描绘的“幸福图”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在诗歌的第一节中寻找。
学生: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关心粮食和蔬菜 有一所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房子
教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能不能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
学生:自由的
学生:闲适的
学生:平凡的
学生:朴素的
教师明确:诗人所描绘的幸福生活是自由闲适、世俗平凡、隐逸开阔、平静朴素的,这是每一个尘世中的人都可能拥有的尘世幸福(板书:尘世幸福)!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他也像是下定了决心要过一种尘世的幸福生活了。
2.我们再来看第一个问题的第二问:在设想这一“幸福图”时,诗人的心境如何?(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二、三节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每一个人”说明他的内心洋溢着温馨愉快
学生:“幸福的闪电”幸福来得那么突然,他内心充满狂喜和震动
学生:“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愿你 愿你.....”说明他内心充满激动和幸福
........
教师明确:内心异常激动的海子,幸福、爱、温暖的感觉充溢着他(板书:幸福 爱 温暖),使他迫不及待地要与亲人分享,与山水分享,与陌生人分享。
3.我们朗读时要将诗人的这种充满幸福、爱和温暖的心境表现出来。请一个同学站起来朗读全诗。
4.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诗中两次出现,其情味是否相同?(可以让学生讨论)
学生: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景象。“面朝大海”是实实在在的景象,“春暖花开”是诗人内心所展示的画面。
学生:诗歌中两次出现,情味不同。第一次是顺着诗人的情感发展的,第二次却是逆着诗人的情感发展的。
教师明确:“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前者是实景,后者是虚景,是心画。这八个字所形成的意象,给人一种极其幸福的印象:面朝大海,让人心胸万里,怀抱世界;春暖花开,让人身沐阳光,心沁芬芳。它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情思遐想,给了他无限的精神愉悦。
诗中两次出现,虽然都是表达美好的情感,但情味却有所不同。第一次是第一节情调的顺向发展,在自由闲适的尘世幸福中,诗人也获得了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第二次说出却是第二节、第三节情调的逆向发展。照理,顺着“祝你”“愿你”的祝福,最后应该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诗人却出人意料地一转:“我只愿”,好像在说我海子仍旧独守清高,不干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
四.深层思考
1.大家再读读诗歌,思考第三个问题:读完全诗,大家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是温暖的,还是有些淡淡的忧伤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有些淡淡的忧伤.
教师:为什么?从诗句中看得出来吗?
学生:“做一个幸福的人”的状语是“从明天起”;祝愿每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学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显而易见,今天的诗人是不幸福的,或许今天过得很暗淡,很潦倒,很不如意;“我只愿”是说他只愿一个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
教师明确:就像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海子的意思是说尘世的幸福是世人的,只有我一个人独面大海,背对世俗,独守清高。诗人想象的幸福生活是每一个凡人都可能拥有的,但当他想像的时候他却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感受却像“闪电一般”短暂,只是瞬间的感受,他依然不愿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依然愿意偏安一隅。他陷于这样的矛盾痛苦之中,是不幸福的,因而我们读来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
2.诗人一方面向往尘世幸福,另一方面又不愿面向尘世,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
我们可以结合海子的生活来看一看(大屏幕显示以下内容):
(1)海子,原名査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农村,是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15岁就考上北大法律系,19岁在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此时他蛰居北京郊区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生活贫困,性格非常孤僻。他虽然很爱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但他与家人很难沟通。他与友人、恋人和世人同样存在着交流的困难。他沉湎于诗歌的创作,短短七年就写下了近200万字的诗作。
(2)海子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曾回忆说:诗人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又不会骑自行车。
(3)海子的邻居常远曾回忆说:“(他)穷极了,临时到商店买个东西都没钱。”
教师明确:从这些资料里我们知道了:海子的物质生活是困顿的,生活环境是封闭的。他沉湎于自我的世界中,是孤独痛苦的(板书:孤独痛苦)。
在这首诗里,诗人开始有一股冲动,要走出自我,进入尘世生活,做一个幸福的人;但随之又陷入一种矛盾,因为对海子来说,要做世俗的人意味着必须放弃他的智慧,放弃他的精神追求。他做不到!所以到最后诗人把心怀收拢起来了。
五.课文小结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初次读来,感到诗人正走出自我的心灵重轭,试图理解、接受、融入“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幸福”之中,但同时又矛盾重重。在诗人心目中,这种“幸福”更多的是一种被体验的过程,它距离诗人苦苦追寻的理想境界依然很遥远。诗中的海子像一个站得远远的旁观者,一个为别人的幸福祈祷而自己却远离幸福的圣者。
生活中的海子同样也陷入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的幸福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而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写完这首诗之后的两个月后,也就是在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六.拓展深化
1.海子写诗一向很自我,总喜欢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我们现在来欣赏他的另外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大屏幕展示) 。(生齐读)
2.今年是海子逝世20周年。很多人写了文章来纪念海子。其中不乏一些希望人们理性地崇拜海子的文章。在《江海晚报》上有一位叫李晓的作者就写了一篇,题目叫《好好活着就是爱母亲》,现在读来与大家分享(大屏幕展示) 。(师朗读)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热爱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不管生活如何,从今天起,一定要做一个幸福人,盖那样一座心灵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记住:好好活着就是爱母亲;记住:生命如夏花一样绚烂,活着就是美好的!
周淑平,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