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59

[ 李红玉 文选 ]   

三毛中期作品的创作风格

◇ 李红玉

  一.初入撒哈拉的自然之风
  发表了《惑》《异国之恋》等作品之后的三毛,十年中几乎没再发表作品。这十年她去读了大学,也体验了爱情的滋味,更远赴西班牙求学。十年的人世变迁、岁月积累,使三毛变得更加的成熟、别有韵味,但也更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向往自己的理想之地——撒哈拉大沙漠。
  独立、坚定、执着的三毛带着梦想义无返顾的走进了撒哈拉沙漠,为了抒发对大漠的痴迷的情感,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喜爱和了解大漠,三毛拿起了她那搁置已久的笔。重新用文字回到人们视线中,她已经不再是迷离中的少女。经过十年风霜岁月的洗礼,她的文字不再是忧郁而感伤的,而是健康、豁达、洒脱不羁,令人耳目一新的。
  初入撒哈拉大沙漠的三毛,无论她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人和事、情与景,带给她的是震撼与惊奇。这时的三毛用她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大漠的生活中,她把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毫无保留地在作品中尽情挥洒。在《沙漠观浴记》中,读者就随着三毛感受了一番与众不同的洗浴方式,也让人们见识到了异域的特殊的习俗。三毛在此如实的记录了她的经历和感受,使读者在惊奇之余,看到了撒哈拉的贫穷与落后。当然撒哈拉沙漠带给三毛的还有险恶,《荒山之夜》就让人们见识了大漠的无情、险恶,“我打开车门一面叫一面向他跑去,但是荷西已经踏进这片大泥沼里去了,湿泥一下没到他的膝盖,他显然吃了一凉,回过头去看,又踉跄地跌了几步,泥很快地没到了他大腿”,好在“我”和荷西有惊无险地逃过了一劫,安然无恙。就是这样“我”还是想继续冒险,“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这种洒脱、毫无顾及的生活,将三毛性格中开朗、自信、洒脱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使得她的作品无形中也受到了影响。《芳邻》中尽显了三毛的豁达与宽容,“我哥哥说,要借一只灯泡”,“我妈妈说,要一只洋葱”,“我爸爸要一瓶汽油”。这一切本是“我”想和他们打成一片,融入其中的小手段,可是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永无宁日了。可当有一天“我”看到“所有的女人都用我的红药水涂满脸和双手,正在扭来扭去的跳舞唱歌”,我也就没气可生了,这倒成了一件趣事了。以后“我”用豁达包容他们的无知,他们也就不知不觉的成了我的朋友,这正是“我”想要做到的。三毛用一种宽容、豁达来看她的邻居给她的麻烦,这使她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喜爱,也让她的作品洋溢着洒脱、豁达之情。
  二.走入婚姻爱的洒脱
  撒哈拉大沙漠带给三毛这个异域女子的新奇、冲动,毕竟只能是短暂的美好。它虽美好而神秘,但对于三毛这个习惯了流浪和四处漂泊的人来说,要安定下来并非易事。真正能让一个人安定下来的就只能是爱情,所以真正让三毛扎根于大漠中的是那个爱她,她也爱的荷西。这在她的《白手成家》中已有明确的阐述,“其实,当初坚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后来长期留下来,又是为荷西,不是为了我。”
  拥有了爱情的三毛是个幸福、快乐的小女人,荷西给了她爱与依赖,给了她心灵的归宿,这让孤身一人漂泊多年的三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与幸福。结婚后她全心全意的爱丈夫,爱她的家,但作为新时代的女子,即使为人妻,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因此在《大胡子与我》中,她说“结婚以后亦没有喜新厌旧,改头换面做新装,经常换洗的,也仍然是牛仔裤三条,完全没有主妇风采”。多么洒脱的女子,即使结婚也不希望改变彼此,束缚彼此。三毛的洒脱,就这样在作品中悄然的展现。
  甜蜜、美满的婚姻生活,使她的作品也充满了幸福的味道,她并没有把自己笔下的世界仅停留在幸福的生活中,而是走入撒哈拉沙漠贫苦人们的生活。用她手中的笔真实的描绘出撒哈拉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从而我们看到的作品,是真情中有理智,同情中有无奈,风格也趋向于洒脱、豁达。
  在《巨人》和《哑奴》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苦而不失情的世界,虽然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幸,但是他们勇敢的面对生活。三毛对达尼埃和哑奴不是简单的同情、施舍,而是用真心去爱他们,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尝到人间的真情与爱,让他们本就苦而平淡的生活中多一些希望和曙光。三毛这些发自内心的举动透过她的文字,打动了读者,也感染了自己,三毛同情他们的遭遇,用自己的情感溶入其中,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他只能理智、无奈地接受这一切,她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生活展现出来。这就使得三毛变得平静、坦然、豁达、洒脱地看待沙漠中的人与事,尽量客观真实地描绘生活、感悟生活,做一个客观的笔者。三毛是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所以她作品所要表达的决不是一种绝望的孤独而是一种淡淡的怅然,一种幽怨的豁达,一种超然的洒脱。
  一次次的面对撒哈拉的人与事,使得三毛更加爱这片土地和人民,所以在她的笔下不仅仅看到了爱情的美好、真实生活的残酷、异域的奇风异俗,还为我们描写了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英雄人物和贫苦人民的反抗斗争。她写了令人感动的《哭泣的骆驼》,美丽得惊人、善良可亲,大方得令人敬佩的女主角沙伊达,无怨无悔的为爱人的事业牺牲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毫无怨言。而那神出鬼没、声东击西凶猛无比的游击队领袖巴西里,虽然在小说中只出现两次,但因为前有烘托,后有“我”的赞叹,也就令人瞩目。当然,他并不是理想中的神,而只是深深扎根在他所生活的那块土地上的人。因此,他才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把独立的希望寄托在联合国的调解上,这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虽然他们的革命没有成功,但是那种无畏的献身精神又怎能令人不感动呢?三毛就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就像她自己说的:“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
  三.爱人逝去沉痛的豁达
  大漠的生活改变了三毛,她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经历记录作品,幸福中不忘关注周围人的命运变迁、生活境遇。如果没有变化,可能她就这样的生活下去,写下去,直到终老。可是不幸的事,却偏偏发生了,这件事的发生再一次改写了三毛的命运。
  在一次潜水工作中,三毛挚爱的荷西,撒手而去了,留下了孤独的、悲痛欲绝的三毛。荷西的不幸离去,使她从此失去了情感的归依,家不成家,心也无处栖息了,再好的生命给谁看呢?生命成了她最大的负担,她一度想随荷西而去。但是三毛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沉寂,在家人和朋友们的关怀与劝慰下,三毛从悲伤中走了出来,洒脱地面对生活。虽然选择了坚强的活下去,但还是放不下对荷西的感情,因此她留在了曾经和荷西生活过的地方。在那里她并不孤独,那里有她和荷西的朋友、邻居,还有美好的回忆。她曾对她母亲说:“不要以为我在受苦,个人的遭遇,命运的多舛都使人被迫成熟……再说,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苦难,我的这些挫折又算什么呢?”坚强而又热爱生活的三毛,令人振奋,给人以鼓舞。
  三毛即使是在最悲痛的日子里,她还是在用她的文字为爱她的人们,续写着她的故事。因为这是她最好的抒发悲痛的方式,她要让她的读者朋友们知道,三毛在选择坚强、选择勇敢,虽然荷西已经离去,但她不会,她会为爱她的人们活下去。但此时,她的文字中尽显痛苦,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处处流露出荷西在她的生活中并没有离去,只要她呼唤他,他就会出现,陪伴在她的身边。可以说这时的三毛,虽生犹死,整个人处在一种迷离的状态中,但她既然选择了活下来,就已经是一种豁达、洒脱。要是以前的三毛一定毫不犹豫的选择死亡,这说明三毛经过岁月的洗礼、婚姻的磨练已经成熟,她清楚地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生活仍将继续,她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因此她选择在作品里尽情挥洒她对荷西的思念,她的悲痛,她的不舍,如果不是深爱着荷西,她又怎能写出这样的语句“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那个十字架,是你背,也是我背,不到再相见的日子,我知道,我们不会肯放下”。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怎样一种强烈的爱,这种爱让我们震撼。我们应该感谢三毛用自己的痛来为读者们书写美丽的篇章,这是大悲伤、大悲痛下的一种洒脱与豁达之情,而不是用自己痛苦的经历来换取读者的感动、同情,这是一种情感自然的流露。
  三毛这一时期付出最大心力笔耕的,是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几个岛屿独有的景色,特有的人和事,以及荷西死后用血泪写成的文字,她文字中所表达的都是她的真情实感。三毛以极大的毅力和心力,执着地换取特殊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凝结成艺术的奇葩,敬献给读者,从而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是理所当然的,是受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三毛《三毛作品集》北岳出版社
  2.三毛《三毛全集》广西漓江出版社
  3.三毛《送你一匹马》广东旅游出版社
  4.三毛等著《三毛昨日·今日·明日》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李红玉,黑龙江佳木斯职教集团教育系教师。

三毛中期作品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