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721

[ 郭如意 文选 ]   

语文课文的语言美探析

◇ 郭如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文课文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都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领悟绚烂多彩的语言美是实施语言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文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
  1.洗练美。语文课文的作者都具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十分重视炼字、炼句,使文章语言具有用词准确、生动,以一当十,言简意赅的洗练美。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长沙》的“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使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谁主沉浮?”一个“主”字又把英豪扭转乾坤的浩大气魄,推动历史的使命感,必获全胜的巨大信心,尽囊其中。就是在写景状物、记人叙事、因事说理的文章中,也同样能感受到语言的洗练美,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劈头就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六个动词乍看都很平常,但仔细研读就会感到它们是何等言简意赅,何等凝练厚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仔细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文章语言的洗练美。
  2.音乐美。作家写诗作文炼字、炼句除考虑意义外,还考虑声音,也就是说是从意义和声音两个方面进行锤炼的,意义的锤炼,要求寓繁于简,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等;声音的锤炼,则要求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调,韵脚和谐自然,以及双声、叠韵、叠音的运用自然巧妙等。因为课文作者讲究声音的锤炼,所以课文大都具有动人心弦的音乐美。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全诗随标题押“ou”韵,每节后两行都以“头”字为韵脚,构成“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反复。与四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更显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就像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思乡曲”呈现出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3.色彩美。首先是语言的感情色彩。鲁迅《祝福》中叙述了祥林嫂的惨死之后,结尾写了“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响”时的感受: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天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在这里,圣众的得意,鲁镇人的幸福强化着祥林嫂惨死的悲哀和凄凉。“我”的舒适和疑虑的一扫而空,则是反语。全文以谐调的褒义色彩的用语,表达的都是恰恰相反的“我”那无可奈何的复杂的悲愤情绪。其次是语言的自然色彩,即语言符号所代表的自然事物的属性本身,如青、红、黄、绿、黑、白等,这些色彩恰当搭配,就构成一幅特有的形象画面。例如冰心笔下的“三百多种”日本樱花:
  山樱和吉野樱不像桃花那样地白中透红,也不像梨花那样地白中透绿,它是莲灰色的。八重樱就丰满红润一些,近乎北京城里春天的海棠。此外还有浅黄色的郁金樱,花、枝低垂的枝垂樱,“春分”时节最早开花的彼岸樱,花瓣多到三百余片的菊樱……
  本来此处只写了莲灰、红润、浅黄三色,但它却加了“不像”“也不像”,拿“白中透红”“白中透绿”来作对比,就更显得“争妍斗艳”。所选花色全是淡而不浓,就使色彩协调,艳中有雅。语言的自然色彩再现的自然事物之美,令人倾倒。
  4、朴素美。不少作家都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朴素、自然美。郁达夫《故都的秋》可谓这方面的楷模。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啊”字,朴素而又自然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得”这个词反复使用,使句子留下了绕梁不息的余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的“一丝一丝”、“十分的秋意”,明白如口语,“漏”字用得极好,细腻而又传神地写出了浓阴下日光的倩影,突出了秋的“静”和“清”。就是一些诗词的语言也具有朴素美的特点。如李煜词《虞美人》的语言几乎都是人们耳目熟悉的词语。除“雕栏玉砌”、“朱颜改”以外,其他词语,就是今日的读者,只要粗通文墨,都能够读懂,可谓朴素、明白。
  
  郭如意,河南驻马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

语文课文的语言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