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勤快的旧中国农村妇女,集中了旧社会女子的绝大多数优点,她对生活要求很少,只是在为了自己做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活着,所作的一切仅仅是希望自己那小小的生存空间不至于坍塌。却毫不惜力,为主人家创造最大的价值,她想用自己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但是仅仅因为一个“身份问题”,旧社会却容不得她,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所谓“亲人”眼中的祥林嫂:一个被榨干剩余价值的工具
当“我”见到祥林嫂时,她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无家可归,沿路乞讨。她无家可归吗?不是,她应该有四个家,一个是娘家,一个是祥林家,一个是贺老六家,一个是暂时寄居的鲁四老爷家,那他们是怎么对待她的呢。
首先是娘家。联系上下文后,我们可以推断出祥林嫂可能是童养媳,因为大凡日子稍稍过得去的家庭,绝不会让女儿去当童养媳的,也许还是买来的。从祥林嫂两次走投无路时,都是来投靠鲁四老爷家而不是回到娘家来看,可见祥林嫂幼年身世之可怜。
二是祥林家,这是他第一个丈夫的家,但他们眼中仅仅把她当做一件可以卖个好价钱的商品。祥林死后,祥林嫂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是逃婚逃出来的。可他们为了抢走并卖掉祥林嫂,设计诱捕了祥林嫂,把她“捆了躺在船板上”。嘴巴还“用什么堵住了”,还剥夺了祥林嫂辛苦打工的全部收入。只是为了卖个好价钱,不顾她的拼死反抗,把她送进了深山野墺,像卖畜生一样卖给了贺老六,间接导致阿毛被狼叼走。这样冷酷的婆婆,这样冰冷的家,哪有一丝温暖可言。
三是贺老六家。在贺老六家,祥林嫂得到了短暂的温暖,“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结果是“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真是“交上了好运”,但天有不测风云,短短几年间,丈夫死于伤寒,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上天何其吝啬,把祥林嫂在人间的最后一丝温暖给收走了。在她最最孤苦无依的时候,“大伯来收屋,又赶她”,被人像扫垃圾一样扫地出门,于是,她再次成为一个经济上赤贫、“走投无路”之人。
四是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虽然嫌弃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但在榨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下,她被留了下来。可是祥林嫂连遭不幸,精神创伤无法得到医治,在“祭祀”事件后,“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当她的剩余价值被榨干后,最终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
这四个家,这些家人,应该是祥林嫂最亲的人,但是除了贺老六和阿毛真心对她好以外,其他人都把她当做会说话的工具,能赚钱的机器,能卖钱的商品,他们眼中只有钱、房子,和一切值钱的东西,只要稍微有些用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像夺“燕口食”、“蚁口米”一样搜刮走,而毫不顾惜别人的生死。祥林嫂不分昼夜的劳作,却没有换来一丝报答,她失去了丈夫、孩子、房子、工钱,只剩下一双手,最后当剩余价值被榨干后,她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二.看客眼中的祥林嫂:一个可以被任意践踏的“下贱人”
最亲的人,是贺老六和孩子阿毛,丈夫年轻、踏实肯干,“有的是力气”,接着有了自己的骨肉,祥林嫂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日子也有了盼头,“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但噩运很快降临,那最亲的两位亲人先后离去,尤其是阿毛,在阿毛身上,祥林嫂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希望,阿毛、贺老六是她美好生活的坐标,是她人生最快乐的终极情感,痛失至亲,使她迷失了生命的坐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她的复述,其实就是她大段的内心独白,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出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正是悲剧的深刻性所在。
至亲的亡故,人人都会遇到,固然是悲伤,但如能及时得到别人的安慰、开导,几个月后就会从悲伤中解脱出来。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 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以求得到安慰,得到希望。
而周围人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当祥林嫂无家可归,再次来到鲁镇后,全镇的人“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一听到她讲阿毛的故事“就烦厌得头痛”,后来发展到“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关于阿毛的故事,笑容也是“又冷又尖”,完全成为他们饭后的谈资,而且“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
不仅如此,在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丝毫没有念及祥林嫂曾日夜为他家操劳,“彻夜的煮福礼”,“抵得过一个男子”的功绩,却骂她是个“谬种”,原因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更加可悲的是,那些与祥林嫂处于相同命运的短工们,表情也极为冷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死的悲剧色彩。
鲁迅先生用异常冷峻的笔墨描写了这些看客的群像,这些麻木、自私、怯懦、毫无人性的看客,只会从揭开弱者的伤疤中寻找快乐刺激,把快乐建立在别人巨大的痛苦上,并以此夸耀自己的高明,这些看客里,未必没有“吃斋念佛拜菩萨”的善男信女。我们已经多次从《阿Q正传》、《药》、《孔乙己》里看到,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不知要到何时才会消失。
三.“神”眼中的祥林嫂:一个该下地狱受刑的“谬种”
祥林嫂思念着她的丈夫和孩子,希望死后能和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相会,来弥补一个做母亲、妻子的遗憾,可一个人的出场,彻底击毁了她的梦想。
柳妈,一个鲁府的帮工,和祥林嫂算是比较投缘的,她虽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却认为祥林嫂当时“索性撞一个死”。为了避免祥林嫂“死后被锯”的命运,她完全出于善意给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反而给祥林嫂造成了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虽然客观世界对祥林嫂是残酷的,甚至是残忍的,但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但并不妨碍它在精神世界中呈现。阿毛是祥林嫂的精神支柱,虽然阿毛已经不在了,但祥林嫂通过回忆过去,通过希望死后在阴间相见,共享天伦之乐,来获取些许的安慰。可是柳妈却说,你死了还是夫家的鬼,“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这样,祥林嫂陷入了两难境地,不相信鬼神只说吧,就怕永远不可能和阿毛相聚,不能再给这个可怜的孩子以母爱;相信有灵魂吧,死后虽然能见到阿毛,但要被阎王锯成两半。这样,就把现实中的一对矛盾延伸到死后的世界里,让祥林嫂不但看不到今生的希望,也看不到来世的希望。
还好柳妈给他指了条明路,到土地庙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价格是十二千,差不多是祥林嫂两年的工资总和。为捐门槛所付出的代价绝对不只是历年积存下来的12块鹰洋,而是残存在体内的全部生之欲望。回来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她从此以后有了“尊严”,终于争取到做正常人的权利。
但是,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却彻底击垮了祥林嫂,它无异于体现了全部封建宗法势力对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的一次总宣判:不管你多么不幸,多么愿意忍受,多么坚毅地挣扎!——就是再捐多少条门槛,再让百万人踏,千万人跨,也都是枉然的,注定赎不了罪的。无论她怎么努力,她是无法改变“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事实,她是永远无法争取到清清白白做人的权利的,无法赎清这生前强加的罪孽了。这一声击碎的是一个饱受欺压的奴隶做人的梦想,让一个残缺的灵魂完全丧失了生的希望。“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这才是最致命的一击,从此后,她“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
哀莫大于心死,对她来说,活着已经毫无意义,生存就是一种折磨,罪恶的社会迫使她断绝了对于生的一切留恋和希望,连她也讨厌自己这么活着,她唯一的可能就是想到死,但死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她想在冥冥之中会见亲人,但又非常害怕两个亲人真的把她锯开分走。她想死,却不敢死,她不是怕死,死对她来说反而是种解脱,能够见到日思夜想的阿毛,那个她还没有疼爱够、听话的、可爱的小阿毛,对她而言,困难的是如何面对死去后的两个丈夫。这是一个多么尖锐、紧张、深刻的思想矛盾啊!
四.“我”眼中的祥林嫂:一个欲生不能、欲死不成的可怜人
最后,在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一个“抵得过一个男子”的壮妇已经沦为乞丐,为了能支撑体重不致摔倒,致使竹竿“下端开了裂”,又冷又饿的祥林嫂遇见“我”,没有乞求施舍,反而想问清楚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一家人会不会相聚,而且“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她已经不在乎能不能活着,因为她对当时的人世已经失去了信心,她想寄希望于死后!死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对于祥林嫂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那是她精神的最大寄托!这是深刻联系着她全部人生经历的思想,因此,人死后灵魂的问题,就不能不成为此时祥林嫂最关切的问题。
在这三个问题中,她是多么希望见多识广的“我”能粗略地说声“大概有吧”,可是,祥林嫂连这句话都没有等到。也就是“我”,给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最后一击,在不经意间毁灭了她的精神家园。是的,虽然她很害怕被锯为两半,但是,在遭遇了种种大不幸以后,在对亲人强烈地思念下,这一切都不算什么。人世间最让她牵挂的、最让她痛彻心肺的就是她的阿毛。小阿毛还没有享受过这世间的欢乐,她渴望再去疼爱自己的孩子。她是那样的疚恨悲痛,她必须去补偿她那可怜的孩子。祥林嫂已经不怕被锯为两半,只害怕见不到自己的亲人,尤其是自己的儿子!
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人间啊,哪怕死后受身锯两半的痛楚也比活在这人世间好!在那里,她可以见到她的阿毛,那个听话的可爱的孩子。这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同的是,小女孩在死前能感受到祖母怀抱里的温暖,最后一起到了天堂,和上帝在一起,她的精神世界是美好而富有的。而祥林嫂连死后哪怕遭受锯刑,一家人能否团聚都得不到保证,无法从死后的世界得到慰藉,从而揭示出悲剧的深刻性。
五.笔者眼中的祥林嫂:其实她还有活路
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大都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态度来概括,如阿Q、孔乙己等,但这个评语对于祥林嫂是不合适的,个人认为,可以用“哀其不幸,怜其不争”来概括,这里的“争”并不是争气,而是抗争的意思。文中写到祥林嫂抗争一共有三次,一是逃婚出来,二是抗婚而碰破了额头,三是捐门槛,这是与命运的抗争。但都没有改变她悲惨的命运,她悲惨的命运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封建节烈观、夫权、族权、神权如三套枷锁,死死地锁住了她的灵魂,只有在精神层面上的抗争,祥林嫂才能掌握战斗的主动权。其实,一个人要从被彻底击垮,外因是次要的,外因是要通过某种渠道改变人的思想,占据人的思想,才能支配一个人的思维、行动,从而达到控制一个人的目的,所以内因才是最主要的因素。祥林嫂正是因为没有明白这些,才被黑暗社会所吞噬。
如何从精神层面上进行抗争呢?她的同乡阿Q就开创了“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挣脱精神束缚的一剂“良方”。比如在柳妈谈到二婚者要被锯成两半,祥林嫂可以有理由辩解:一是二婚非她所愿,是她婆婆捆绑下成婚的,她也以死抗争过,整件事情始作俑者为其婆婆,祥林嫂也是受害者,一切后果应由她婆婆承担;二是她婆婆将她像货物一样卖给别人,既然钱货两清,就与前者再无瓜葛,又何来两个死鬼男人来争夺?如能这样想,就善莫大焉,祥林嫂就不会走上绝路,可惜她如能这么想,她也不会是祥林嫂了,文学宝库中也会少了这个鲜活的形象。
林爱,浙江绍兴县工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