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45

  

从原型的视角看鬼怪

◇ 童芳芳 郭 向

  鬼怪,一直是艺术作品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鬼怪是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具象活跃在人类舞台上的。作为一种记忆的积淀,“鬼怪”在人类的文化记忆中留下了恐怖的影子,同时又警示着人类。
  一.鬼怪“原型”探源
  众所周知,神话传说、小说、电影、戏剧、舞蹈中常常会出现鬼怪的影子。鬼怪的本质是什么?鬼怪是非人的异化实体,是产生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科学技术、神秘未知世界的一种原始恐惧的具象,是社会多种文化要素创造出来的集体想象原型。
  鬼怪植根于神话传说、民间文化,蕴藏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对于鬼怪的想象和臆造是世界性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在中外文学文本中对鬼怪的神秘叙述也屡见不鲜。鬼怪巫术神秘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数量、种类都不胜枚举。从古代神话到现代小说,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鬼怪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圣经中的撒旦,作为一个堕落天使,他变成了魔鬼,引诱夏娃吃树上的果子而犯了原罪。还有,电影也热衷于表现鬼怪,比如《狼人》《指环王》《金刚》等等。此外,志怪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文类,也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叙事特征和传统。如《山海经》上的描绘:“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也。”①其它的作品还有《搜神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西游记》中都有许多魔鬼、怪物之类的影子。仔细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也可以发现,在较少被人提及的现代笔记小说、鲁迅的历史神话题材小说、沈从文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叶灵凤和施蛰存的心理小说、甚至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中,魔鬼怪物类志怪传奇传统以某种隐秘的方式得到了相应的继承和创造性的转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别有一番意味的文学景观。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将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意象称为“原型”。他认为,“原始意象”(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结。即这种记忆是某种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沉淀,并因而是他们的典型的基本形式。②“鬼怪”,作为恐惧情愫的具象,一直存在人类的记忆中,已成为人类情感经验的积淀物。荣格还阐述了“原型”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是时代相袭,是一个民族和集体的共同记忆,积淀埋藏在人们心底。因此,鬼怪作为一种几千年生存斗争和适应经验的积淀物,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各异的样貌、独特的性格不断重现于历史舞台上。每一次鬼怪的登台,都是一次重新唤起记忆沉淀。而出现在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中的怪物,都是人类当代生活对远古以来内心经验积淀的复活,是个人心理与集体心理在当代社会中的一个交叉点,是当代生活经验与过去已经沉入潜意识的心理内容的混合叠加的重现。
  二.集体无意识中的“鬼怪”
  由于魔鬼怪物残忍、狞厉,人们惯于用这个本来只出现在神话、故事、小说、诗歌等作品中的形象来比喻那些邪恶的力量。但是,“鬼怪”,作为恐惧情愫的具象,一直存在人类的记忆中,已成为人类情感经验的积淀物。荣格“原型”理论认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是时代相袭,是一个民族和集体的共同记忆,积淀埋藏在人们心底。故此,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的鬼怪阴影会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常出现“魔鬼”、“魔爪”、“魔术”、“见鬼”、“怪物”等等,英语中也常常说“monster”。分析来说,它们指的是能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或者某种神秘的、奇异的超人的力量或幻术。不难知道,“魔鬼”“怪物”这些语词广泛存留在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众所周知,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举世闻名。他们相信“‘死后生命’是经验生存的径直延长”,所以“埃及人竭力以直接的现实具体形式保持经验生存的每一细节”。③影片《木乃伊》系列活化了木乃伊,并且让赋予它们身上的咒语应验。当掘墓者打开尘封的墓穴读出咒语,木乃伊就复活了,它们张牙舞爪地摧毁文明、摧残众生……
  在埃及,木乃伊是“死后生命”的延续,而在古老的中国等一些其它国家中,人们也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鬼可附丽于有生或无生的物类,灵魂亦常能脱离躯壳,变为鸟或兽而自行其事。”“人死后魂离躯壳,仍有知觉,且存在于别一世界(幽冥世界),衣食作息,与生前无异。”④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很多鬼故事,鬼可依附于他物之上,并且常会吸食人血。当然,他的小说中也有一些其它的“怪物”,比如狐狸精,蛇妖之类。
  以蛇为例,世界各地流传着很多蛇妖的传说。蛇妖指神话中由蛇幻化成美丽的女妖怪。
  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美杜莎(Meduzer),据说她曾经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因吹嘘自己比雅典娜长得漂亮而被智慧女神夺去了所有美丽,只留给她一个丑陋的妖怪之躯。美杜莎的头上和脖子上布满鳞甲,头发是一条条蠕动的毒蛇,长着野猪的獠牙,还有一双铁手和金翅膀。她的身子也变成了大蛇,平时如同蛇一样行走。美杜莎的两眼闪着骇人的光,任何人哪怕只看一眼,也会立刻变成冰冷的石头。天神宙斯有许多儿女,其中好几个都因为美杜莎的报复变成了石头。
  我国最早的蛇妖故事,讲的都是蛇妖幻化成美女,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年男子,最终将男子害死或者吃掉。这些故事的用意之一,当然是警醒世人尤其是告诫青年男子不要贪图美色,不要被其它欲念所害。最旱见于唐代谷神子《博异志》的《李黄》篇,⑤梗概如下:富家子李黄,乘暇于长安东市遇一孀居之白衣女郎。李相随入宅,与其极尽欢爱,一住三日。李归家,即觉身重头旋,不得不卧床养息,而身子却在被底逐渐消尽,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其家人令仆人前往去处查访,原来那是一座常有巨白蛇出没的荒园。
  大多数人认为妖精类的都是坏种,但也有人抱公平的角度去看妖精因此有文学家以他们优美文笔,为妖精创作出一段段描绘得极尽凄美的故事。以蛇精化身作题材的作品,最有名的要数《白蛇传》,许仙与白素贞(白蛇精化身)的爱情故事曾经迷倒不少人的心灵,从而被公认为文学艺术上的一大名著。但这种美化蛇精的传说毕竟只占少数。
  丁乃通先生在《高僧与蛇女》一文对美女蛇故事的文化内涵作了解析。他认为蛇女的原型可以上溯到令人又敬又怕的大地女神:“由于初民们对性爱既渴望又害怕,这种矛盾心理就造成了这个女神的双重性格。这是我们这个故事以及其他相类似的故事的根源,也是它在欧洲和中国的复杂奇妙的发展的主因。”⑥
  三.鬼怪的警示
  鬼怪“原型”在每个历史阶段几乎都有新的演变和新的内涵。“原型”具有时代性,它与当下社会现实发生冲突,产生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演变物。这种演变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不同怪物的出现,都隐射了不同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忧患和焦虑。
  魔幻作品中的神魔怪物,大多是出自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和消失的原始生物,拥有悠久的民间文化历史。此类怪物带有浓浓的民间文化意象和怀旧情绪,成为现代神话的继承者。以“原型”的意象反复出现的鬼怪,不断警示着人类。
  一些小说、影视作品中的神魔世界正是现实社会的象征。比如《西游记》中的妖魔都是神佛的童子、坐骑、豢养物或者与神佛具有亲戚关系。他们来到凡间为非作歹是因为管理者工作不力的结果。而现实世界中,上层社会中的败类对人类的危害要大很多。比如一些贪污腐败分子,他们不仅侵吞人民的财产,同时还危害人民生命,损害国家利益。
  此外,一些外国影片如《指环王》、《哈利·波特》、《木乃伊》中的怪物也在警示着人们。二战之后,人类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怀疑传统价值标准,怀疑意义的实质。不安、焦虑、困惑、孤独、空虚成为人类文化心理基调,人类像迷途羔羊找不到灵魂家园。
  总之,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鬼怪”原型不仅与人类的远古记忆有联系,同时也与时代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作为黑暗力量的代表,“鬼怪”一直在警示着人类——要像“人”一样活着。
  
  注释:
  ①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第33页.
  ②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第167-168页.
  ③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第144页.
  ④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第5页.
  ⑤唐《谷神子·博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7-48页.
  ⑥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10-73页.
  
  童芳芳,郭向,女,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从原型的视角看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