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要表现出来的,而且更要以一种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到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这一个学生,我只知道他是我们初二级的学生,但说不出他的名字,我带其他两个班级的课兼做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在平时不知这位同学是否关注过我,但我从没有注意过他。
有一天,他病了——头痛乏力、呕吐——班上的一位同学告诉我的——对于这类事,我们当教师的已司空见惯,处理起来也比较顺手——背该生到医院检查、暂时垫付费用、取药、输液,然后与家长取得联系,通知家长来医院看护……就这些常规性的动作,我也没有感到有什么特殊,只是最后我对我班的一位同学说:“你先陪护一会儿,小心睡着了或没药了……”就这样我离开了医院并将这件事也忘了。
两天后,他来到了我的宿舍,右手塑料袋提着几个新鲜的玉米棒,左手很不自然的在裤腿上搓着,口里结结巴巴地说:老师,爸爸让我给您送几个玉米棒……这是在医院里您垫的钱……”当时,我也没有怎样的激动,只是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随口说着,病好了吗?这一阵要注意休息好,要将落下的功课赶上等诸如此类的话,也许是应酬或许是种职业的唠叨,这位同学只是点头应承,口中不停的嗯嗯着……
从此在校园、在街道在我的身边多了一个很主动很恭敬地、老远就跑过来向我问好的学生,从此我就记住了他。我与他良好的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交往也多了起来,更多的时候是我说,他在听。但有一回,他对我说,我尊敬您,是因为您亲自背我去医院,是不经意地用手抚摸过我的头,但绝不是您对我唠叨……
通过这件事,我也常想,一件小事可以让学生心存感激,但为什么在校园中我们的师生关系却越来越紧张?
第一、在初中校园里,师生关系非常微妙,学生一般只认本班班主任,认代课老师,认对自己可以直接产生关系的老师,当着其他教师的面肆无忌惮的干一些恶作剧的事情。这种行为在学生心中是种试探,目的在于老师是否管束他们,或是否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是种要表现自己能干的行为,不可大惊小怪,但也必须及时明确地传达出老师的态度,否则学生的恶作剧会得寸进尺。
第二、在中小学中,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凡弱势群体均有一种要向强势群体靠近的心理,用讨好,巴结的方式,以寻求保护,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学生希望靠近老师,亲近老师,获得老师的关注和信任,但作为老师,我们在许多时候都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却有一种师道尊严的潜意识,给学生一个好心情,不要给一个好脸色。故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总想将自己伪装起来,不能以率真的态度、方式向学生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本我。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出现隔阂、障碍。难以真正地走在一起。我不经意的也透出了自己的真诚与真实,该生感到了亲切,因此我在学生的心中就留下了与其他人不同的感觉,学生愿意和我打交道。
第三、在课堂中,我们总是喜欢就教材而教材,也注意到要发掘出一定的思想教育的情感,但在许多的时候往往因为太在意、太牵强会感到空洞乏味,没意思,何也?真情实感应发自内心,应是自己感受到的,感悟到的,应该是被激活了的、蕴藏于心灵深处的情,如果某些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或在内心体验过、积蓄过,内心是不会有所触动的。“没有一堆积累已久的干柴,再好的助燃剂,也引发不了一堆熊熊的烈火。”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由此我也在想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多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环境出发,多一些生活中的镜头,少一些课本的说教,用身边的事、眼前的人,真实的情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连老母鸡都知道的事。”爱学生并非只是圣人所能达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但爱是要让学生能感受到的。
陈云,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