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64

[ 邵海英 文选 ]   

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 邵海英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明白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到语文创新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一些体会,先谈一下浅陋之见: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二.点拨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要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我认为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教学《白杨》一课,第16节里写到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时独辟蹊径,挖掘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逆向思维,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是怎样去新疆工作的。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落下这样和那样的病。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把他们接去的真正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不知道”。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五年级作文训练中要求写一篇建议,我启发同学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提出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同时展开想象翅膀,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使教师的教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因此,我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鼓励他们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成自己的责任,把学生培养为“创新型”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多给学生以宽容、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课堂上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准备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
  
  邵海英,教师,现居山东海阳。

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