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708

[ 吴小燕 文选 ]   

《逻辑和语文学习》一文值得商榷

◇ 吴小燕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中梳理探究板块的一篇文章。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惟一一篇介绍逻辑知识的文章,理应提供典范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实例,但遗憾的是文中谈到推理时举的一个“三段论”的例子却是不甚妥当的。
  原文中的例子摘录如下: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比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包含着一个“三段论”:“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这种推理的形式是通过两个前提(即“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和“我们不是圣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会出错的”,而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的词项“圣贤”。
  上文中出现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最初是源自《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故事如下: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说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在这里“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委婉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希望晋灵公能听取劝谏,改过自新。而发展到后来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亦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而非“三段论”推理形式。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
  圣贤是无过错的,
  所有人不是圣贤,
  所以,人是有过的。
  最后结论等于:“所有人不是无过错的”。
  推理形式是:
  所有M是P,
  所有S不是M,
  所以,所有S不是P。
  这个推论是第一格AEE式(参考:杨树森编著《普通逻辑学》修订第三版,2005年,安徽大学出版社),违反“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大项是“无过错的”。另外,“圣贤是无过错的”是一个明显荒谬的判断,试问哪个圣贤无过错?
  类似的例子如“领导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秘书工作不是领导工作,所以,秘书工作不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此例大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大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变得周延了,因而结论是不可靠的,所以本例也是假的。
  因此,不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一个“三段论”推理,这只是修辞而已!
  特级教师肖家芸曾在2002年第12期的《学习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逻辑是学好语文的依托》的文章。文中说到:“……现今中学语文教材尚无逻辑知识介绍及其能力训练……教与学都有弥补的必要……”。现在教材中总算有了一篇这样的文章了,可见教材的编委选编这篇课文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明白逻辑与语文学习的重要关系,但这个不恰当的三段论例子恐怕会妨碍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和语文的学习,所以还是应该尽早纠正为佳!
  
  吴小燕,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逻辑和语文学习》一文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