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03

[ 王海燕 文选 ]   

快乐作文漫谈

◇ 王海燕

  快乐是作文的生命线,有快乐才有作文。如何让快乐的舞蹈在作文中永不止步,我认为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树立写作新理念
  在写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言说意愿和爱好,要尊重他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他们有权决定写什么,怎样写,不愿意写的有权拒绝。他们有权说自己想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享受言说带来的尊严、愉悦和幸福,还作文一个自然的、健康的活法!这也正好吻合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如何将这种新理念落实到写作中去?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即说真话诉真情,就是写真事、实事,写自己的真实想法、体验和感受。在作文中要表达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不要用各种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作文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自由表达”包含两层含义: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想,世俗的眼光去限制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不敢真实地敞开心扉,只好用假话来敷衍,我们应鼓励学生对生活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学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
  作文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哈佛商学院名闻天下,重要的一点是它的案例学习法:它选取商业成功的例子作为教案,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去教导学生,不求答案统一,但求理由充分。因此它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哈佛商学院成为世界商业巨子的摇篮。写作亦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都有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都有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因此,老师应让学生放开手脚,写出“个性”。
  二.拥有写作的活水
  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谈何写作!没有“源头活水”,哪得清如许的“泉水”?如何拥有写作的“活水”,不妨从如下途径获得:
  首先,走进现实生活。对学生来说,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走进生活,做活动的参与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活动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公益劳动,采访先进人物,参观大型企业、展览馆,游览名胜古迹等。
  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中,做生活的有心人。为督促学生做得更好,可借鉴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思想(魏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他要求学生每天必做的六件事之一,就是口头朗诵),要求学生在刚上语文课时,全体起立,七嘴八舌地说说你今天的见闻感受,久而久之,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更学会了用眼去看世界,用心去体验生活。当然,走进了生活并不等于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需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参与者;指导学生感悟生活,让学生不但用眼去观察生活,抓住人或景物的特征,而且用心去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进一步用头脑去思考、联想,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其次,做好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古人这些源于实践的经验,无不在告诉我们:阅读对写作举足轻重!哪一个成名成家的大家没读过《红楼梦》《三国演义》……,没读过《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韦编三绝的孔子、头悬梁的孙敬、集蜡读书的高尔基……,“一身书卷气,出手翰墨香”。难怪1986年克林顿曾大搞阅读活动,要求家庭每天半小时不看电视,孩子暑假读100本书。
  当然做好阅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阅读内容,老师不做过多的限制,只要内容健康即可,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喜欢自由是孩子的天性,过多的限制与束缚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时,我们应顺应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淡化写作的指导意图和方式。
  让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用来积累阅读材料的,包括摘记精彩的词汇、语句、片断,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等,对需要点评的内容可在事先留有的空白处作批注;一个用来写与阅读同步的习作,让学生借鉴文章的精彩处(或选材、或构思、或立意、或语言)进行创作,或者找准文章的写作点进行续写、改写。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尽管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尽管目前我们的作文写作还有诸多不足,但我们相信:只要学生激起了写作的兴趣,快乐的舞蹈在作文中定能永不止步!
  
  王海燕,教师,现居山东枣庄。

快乐作文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