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要掌握好教师所教的知识,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提出恰当的预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由于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也该有所不同。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我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字,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增加给课文分段,按照课后思考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另一种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预习的要求也不同。如《难忘的一课》重点训练要求“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根据重点训练,我设计了下列的预习:(1)作者在教室看到了什么情景?产生了什么感情;(2)下课了,作者听老师讲了什么;(3)作者在小礼堂里看到了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在布置预习时,善于围绕训练重点,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不同色度掌握了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学生标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学生预习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检查,看看该理解的是否理解了,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地方是否弄明白了,并要安排汇报交流的环节,展示理解过程。如理解词语时,是如何选义,怎么在上下文中体会的等等。凡有需要通过训练揭示某种规律的,则要在教师指点下总结归纳,随堂练习。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预习中出现的个体差异。
预习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所谓“不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预习时,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培养质疑的能力,是个很重要的工作。开始指导这类预习时,工作要细致。如“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知道先从生字新词中想想是否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要说说词语意思;其次可读课后练习中要求掌握的词语,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还可以听听同学提出了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想想自己是否明白,用这样的方法去找到不理解的词语。对于句子和课文,也要边读边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来考考自己,逐步提高自己质疑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初学预习时,最好能放在课堂上进行,手把手地教,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已经初步学会预习了,这时就可以把预习放到课外进行了。这个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有一个过程,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就是要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所以我们主张初学预习时,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初步学会预习后,再放在课堂外进行,而且教师一定要落实要求,认真检查,以评估预习效果。通过检查校正预习中的错误,提高预习水平,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只有这样课内外结合,长期坚持,才能保证“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化,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形成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气氛,加快了教学进度,减低了教学难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马兴,教师,现居山东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