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83

[ 戴志忠 文选 ]   

《一个文官之死》的艺术手法

◇ 戴志忠

  安东·契诃夫的《一个文官之死》创作于1883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之下,当时的人们整天诚惶诚恐,普遍表现出奴性心理,时常提心吊胆,担心害怕。一个小官吏在剧院里的一个小“不慎”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小文官惟恐大官人误会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最终在遭遇大官人的不耐烦与呵斥后竟一命呜呼。因为一个喷嚏而丢掉一条人命,这简直近乎荒诞,但这荒诞中却透露了真实。作者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腐朽罪恶的本质。为了表现社会的腐朽罪恶,作者在文章中注重多重笔法的运用,从多个角度再现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一.小处选材,极尽平常。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意为小中见大,小故事反映大道理,小材料抒写大文章。高明的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往往会选取生活中最普遍、最细微的素材,或者是最浅显的道理,比如《红楼梦》围绕一块“灵通宝玉”展开,而《三国演义》则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浅显的道理开端。因为自然平常,所以更有说服力。本文中作者选取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打喷嚏”展开。本来打喷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被喷到也实在属于正常现象。生活中很少有人去计较一个喷嚏的后果。但作者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被“喷”的对象、打喷嚏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语言描写,以小文官反常的表现,形象生动的勾画出他看似滑稽可笑的形象,含蓄隐蔽地揭示出存在于当时社会的绝对权力的力量。
  二.巧用反复,彰显性格。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往往能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写作高手往往都擅长心理描写,善于抓住作品人物每一个细小的心理变化细节,从而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性格。而本文为了彰显小文官的性格,则主要是通过其反复的话语。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一般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如《祝福》中,祥林嫂因儿子阿毛被狼叼去,悲痛不已,已经有些神志不清,于是逢人便说“我真傻,真的”,如此反复,其实正是她内心世界无比伤痛的外在体现。同样,本文中的小文官,因为一个喷嚏打到了别的部门的上司光头上,慑于当时权力的力量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小文官不断寻找机会,并一个劲地对光头上司说“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这同一句话。不断重复自己的话语,这看似诙谐幽默的动作,诚惶诚恐的心理,已经从侧面深刻地讽刺了当时不正常、不健康的官场体制,体现出当时人与人之间无比隔膜,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权力至上,人情淡薄的腐朽现实。
  三.层层递进,激化矛盾。作家为了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往往会采取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或者一波三折,或者层层递进,以此推动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变色龙》和《小文官之死》在行文手法上做个对比。契诃夫在其《变色龙》里就有如此表现:当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奥楚蔑洛夫表示“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当听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他突然转移话题,“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紧张和不安,当巡警深思地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表示“这件事不能放过不管”,最后当人群里肯定是将军家的狗时,他的第一反映是,将狗送到将军家,并交代说“你就说这条狗是我找着,派你送去的”。《变色龙》里这种一波三折的手法,惟妙惟肖地体现出奥楚蔑洛夫的奴才嘴脸。而本文中,小文官第一次跟光头上司道歉时,上司表示“没什么,没什么……”,第二次道歉时,上司“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第三次道歉时,上司“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第四次道歉时,上司“您简直开玩笑,先生!”,直到最后一次道歉时,上司让他“滚出去!!”这种层层递进的手法,同样细致而微地展示出小文官的个性,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小文官一次次道歉,逼得光头上司一次次不厌烦,最终出离愤怒,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小文官“倒在长沙发上,后来就……死了”。
  一个喷嚏葬送了一条人命。这是小说的情节,但也是当时黑暗官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学习经典短篇小说时,对历史背景的了解是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侧重于对其写作手法的了解和掌握,懂得辨别不同的手法,并熟悉其不同手法的作用,以此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戴志忠,教师,现居广东封开。

《一个文官之死》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