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做为一名农村初中教师,笔者在实践中深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艰辛与困惑。但在实践的同时也尝到了探索后的喜悦与快乐。
困惑一:如何定位“综合性学习”?
对于刚开始使用新课标教材的农村初中教师来说,对综合性学习本质定位不够明确。因此,必须提高认识。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自身学习,多读书、多钻研,明白综合性学习绝不是仅为中考而设置的。它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活动构思,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意表达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加强有关综合性学习的专项培训。如“人教杯全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就让与会教师心头一亮。这些活动给我们农村中学教师以极好教育,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活动还是多开展些好。
另外,还要改变考试制度,最好把综合性学习内容也纳入中考范畴,在机制上形成保障。
困惑二.如何避免“四不像课”的出现?
1、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
综合性学习教学虽然与阅读教学有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并自成体系。我们把综合性学习当作阅读课来教,这是不对的。
2、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把内容当作课文来讲。
课堂教学,它以文本为载体,侧重于语言习得。而综合性学习则不同,它仅仅是给教学确定了一个主题,教材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甚至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了较为合理化的建议,这些对学习行为和目标起导引作用的课程资源并不是课文文本,所以教材里的综合性学习材料与课文文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应当作课文来讲。
3、科学专业色彩过强,把综合性学习课异化成了科学课。
综合性学习首先姓“语”,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应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上。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综合性学习课还是要突出其“综合性”、“实践性”、“过程性”特点的。
困惑三:如何处理教师“角色”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摆正自己的位子:
1.教师首先要打破过去“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活动,实行“让讲台、让实践、让空间”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干、自主地学。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去开展活动。
2.适当的、积极的援助学生。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积极的援助。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表现在:帮助学生把握活动的目标,启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彻于学生活动的始终。
困惑四:每学期综合性学习如何完成?
究竟综合性学习教材怎么处理,是平均使用力量,还是“三大三小”?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尽管现行教材每册都安排了六次左右的主题性综合学习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单元只搞一次综合性学习,而是让其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真正的“玉”要靠老师来引。所以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不一定完全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决定活动的开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巨大优势在于开发并利用无限的教学资源,不拘泥于课本教材,突破教材的有限性,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
张小兵,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