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是由修饰与限制语充当的而没有中心语,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在这个句子中,“良实”是“此皆”的宾语,这个宾语其实是个修饰语,“良实”应理解为“良实之人”,但在结构上,中心语“人”并没有出现。再如:“因大号,一虚皆惊”(《童区寄传》),在这个句子中,“一虚”是“惊”的主语,“虚”同“墟”,“一虚”即整个集市。这个主语其实是一个限制语,“一虚”应理解为“一虚之人”,但在结构上,中心语“人”也没有出现。由此可见,充当主语(或者宾语)的这个修饰限制语就不仅表示它本身的意思,而且表示它是定语或者宾语(本身)再加上被它修饰限制的中心语的意思。这种中心语不出现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虽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但在课内外文言文学习中却时有所见,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在对这类句子进行翻译时,一定要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修饰限制语后面补上中心语。如上段中的例句“此皆良实”就应翻译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一虚皆惊”就应翻译为“(他大声喊叫起来),整个集镇的人都惊动了”。还如: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②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功宜为王。(《陈涉世家》)。这两句都是中心语不出现的用法。例①中“村中”是“闻”的主语,但没有中心语,翻译时要为其补出,“村中”即“村中之人”。例②中“坚”、“锐”、“无道”都是修饰语,分别充当“披”、“执”、“伐”的宾语,翻译时也要为其补出中心语,“坚”即“坚甲”,“锐”即“锐器”,“无道”即“无道之君”。
值得注意的是,中心语不出现用法与成分省略不一样。成分省略一般有承前、蒙后、对话等规则,而中心语不出现用法则不具备这种规则,如: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①句中两个“一厝”均为承前省略,“一厝”即“一厝(山)”②句中“左右”、“四境之内”从上下文看,不存在成分省略的条件,故为中心语不出现用法,“左右”即“左右之臣”,“四境之内”即“四境之内之人”。
中心语不出现用法既具有造句的语法功能,也具有构词的组合功能,如“将军”“司令”等,“将军”即“带领军队的人”,“司令”即“掌管命令的人”。中心语不出现用法既能突出中心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性状、特征,又能使语言简洁,且便于构成富有韵律的四字结构,所以它的生命力很强,不仅文言中常用,现代汉语也沿袭了下来,成语中保留更多,例如:穿红着绿、标新立异、除旧布新、吐故纳新、革故鼎新、除暴安良、欺软怕硬、驾轻就熟、扶危济困、出奇制胜、摧枯拉朽、扶贫助弱等等,很值得我们注意。
毛文新,教师,现居湖北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