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58

[ 向绍荣 文选 ]   

《故都的秋》中的忧国情怀

◇ 向绍荣

  读起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管你是期待满怀、浮躁不安,还是紧张激动、热烈奔放,都会变得安静,清新,仿佛身在那醉人的北国秋天。先生描绘了一幅幅纷繁多彩的北国秋景。那高天,那驯鸽,那蓝白夹杂的牵牛花,那洒落极细极软落蕊的秋槐,那嘶叫着深深寒意的秋蝉,那忽来忽去的秋雨,无忧无虑的都市闲人以及泛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枣子颗儿……感受先生文字流露的细腻和优美,有一份真情在触动心弦,这便是秋是悲凉了吧!这不是颓废,是一种平静里忧国思民的气息,对生命流逝的眷恋。
  《故都的秋》是在日寇侵占华北前,他携家游览青岛、北平、北戴河之后留下的一部名作。他自己说,是“想在没有被人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这有名的旧日皇都”。可他看到的却是“皇城”破落而衰败的人文景观,此时这里的“皇城”建筑大部分已被拆去,却只剩下“破屋”、“破壁”一片残破、萎靡和病入膏肓般的腐朽,既像那槐花的落蕊般悄无声地没落,又像秋蝉般在有气无力的哀鸣中走向衰亡,正在被“一条条扫帚”无情地扫出历史的舞台。从鸦片战争到一九三四年,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北京城蒙受了各列强帝国主义国家频频发起的武力侵略和与之相随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当时国内的军阀、官僚、政客们却纷纷认贼作父,引狼入室做靠山,忙于内战。其政治形势,与郁达夫笔下所写的自然气候之阴晴倏忽,风诡云谲又何其相似!“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的基调在此,而其后的一切描写渲染,则是为了传达出他的这种心灵感受。
  《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正是对北国的热爱,对祖国前途的一腔忧虑。在他眼中,故都的秋就在天空地面、千家万户,就在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叶底,人们平时的闲聊中……他爱故都的人情风物,渴望象他们一样过着幸福宁静自由的生活。可是看一看1926年北京的“三一八”惨案,1931年在龙华牺牲的“左联五烈士”等,这种渴望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理想寄托。因此,他笔下的那些景色和写景中所穿插的那些议论和感慨,表面看来是淡淡的哀愁,而实际上却掩盖着深广的忧愤思绪。
  先生的文风与情怀与他本人的经历密切相关。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最后又以其悲壮的结局激起人们的深切怀念和崇敬。先生祖籍浙江富阳,他三岁丧父,家境凄凉。只有富春江畔明媚秀丽的景色给他孤独的童年带来欢乐和温暖,孤寂的生活使他幼小的心灵只有与自然沟通。从1913年开始的十年留日生活中,种族歧视唤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他在这时期形成的思想、性格、气质及文学素养决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和创作的基本面貌。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1922年3月《创造季刊》创刊,主编第1期。1928年春秘密加入太阳社,9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怀着对祖国忠诚,其内心怎不充满忧郁和之感?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1932年,又发动“一·二八”事变,把战火燃到关内。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爱国志士怎不忧心忡忡?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他的忧郁之感自然来自对处于苦难之中的国家的忧虑。在文章末尾作者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用忧郁的笔触袒露了他的赤诚,其含义为:祖国啊祖国,你原本是这么的美丽,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你的尊严,换取你的完整统一,换取你繁荣富强的明天。他在此后的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中写到:“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为了民众幸福,他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生命。在1942年及以后的几年间,郁达夫在新加坡利用作日军翻译的机会,暗中掩护了不少抗日群众和华侨。1945年,在日本投降之时,他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50岁。他最终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向绍荣,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故都的秋》中的忧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