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84

[ 王习美 文选 ]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 王习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语文课堂深受学生的喜欢,而有的语文课却让学生厌烦?
  最近我校语文组马老师上了一堂教学展示课《夏》。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深受启发。马老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语文课堂标准》的具体要求,琢磨定标定位,精心设计教案,大胆实行教学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互动,教学双赢。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怎能不喜爱呢?
  《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马老师精心设计为一堂诵读品析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朗读训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在语言品味中熏陶学生的情感,文本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在拓展练习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灵感,调动学生的情绪,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出教者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这堂课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学习和借鉴。
  第一,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人就很重视朗读,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要求学生要“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这堂课通过朗读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朗读的形式多变,如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跟读、轮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特点,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整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读了词语,读了关键句,读了重点段,读了整篇文章,在课文中读了几个轮回,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验和感悟。除了精读课文,老师还安排了范读,课前的“读诗辨季节”,课后的“古诗积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学生不仅读懂了梁衡的《夏》,还读懂了王维的《苦行》,更会读懂春,读懂秋,读懂冬,读懂了更多的文章。
  第二,以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重在点拨,引导,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凸显,教师把学生推到前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课不是看老师讲授给学生多少,而是要看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体验了多少。即使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但其意义完全不一样。“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这堂课在分析夏天景色的特点时,教师始终让学生阅读,寻找,自由地表达。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词语能体现夏天的特点,教师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独立揣摩的基础上敢于举手发言,与同学与老师展开讨论,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动词的准确运用,要求学生用笔圈画起来,并作点评,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这课堂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人文关怀。“读诗辨季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而又热烈的氛围。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学生的充分准备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老师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学生读文中自己欣赏的句子,从自己的认知角度说出欣赏的理由,反复咀嚼、品味,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启发、激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文中的美点、亮点。在品析的基础上,教师又放手让学生练一练。教师精选了文中的例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进行仿句练习时,要求学生以冬之色和夏之色开头仿写两句。仿写是阅读表达的结合,是阅读的延伸,既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抒发出他们对不同季节的不同情怀,还有对同一季节的不同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智慧碰撞,绽放出课堂的生命之花。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我们老师要唤醒学生这个“独特的自我”意识,让每一位学生有所发展,追求教育体现人的生命价值的目标,因此,老师上课时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体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王习美,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