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课堂理应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理应最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这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笔者认为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根源在教师,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新鲜感,扼杀了语文课堂本应飞扬的灵秀之气,使得语文课堂一直跨不过“低效化”这个坎,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具有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以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引领学生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语文教师首先是读者,在文本面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都是读者。教材虽几经变革,但传统的经典篇目仍保留着,经过几代人的研读,有许多说法似乎已成定论。教师经过几轮的教学后,对课文可说是相当熟悉了,但并不表示对课文已经彻底理解,已经融会贯通了;熟悉课文,只能说是熟悉了别人对课文的解读,熟悉了教参对课文的解读。经典的作品及别人对作品的解读是静态的,而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我们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也应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假如能读出别人没有读出的心得,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必然会引起学生新的阅读兴趣,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听课热情,也必然会对教师本人产生一种崇拜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激情,从而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博采众长,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创新教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方法经验不断地推陈出新,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各地的教育名家也不断涌现,灿若星河。洋思经验、汨罗经验、杜郎口经验……钱梦龙、于漪、魏书生、余映潮等诸多教育名家,这给我们的一线教师无疑是带来了福音,让我们有了更多学习借鉴的榜样,但每一种有效地教学模式经验都有他生长的独特土壤,我们并不能全盘借鉴套用。我们只能博采众长,在消化的基础上研究性地学,创造性的实践。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探索自己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别人的教学思路,借鉴别人对文本内容的有效处理,学习他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方式的处理,把有效的方式方法占为己有,并能熟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常上常新,对教师每次上课总是充满着一股期待心理,对语文课永远保持着新鲜感。
当然一位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己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套路,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好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骨,但从整个教学生涯来看,并不是好事,一旦形成了模式,也就走到了僵化的公式化道路上了,久而久之,很难对自己有所突破。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他们并不是靠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出名,而是有一套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思想,面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三.教师眼中要有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是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构成的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圈,不是教师的讲堂,也不是部分尖子生展现才华的场所。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不应让部分尖子生霸占了课堂的发言权。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全体学生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是全体学生情感反复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而只关注个别尖子生,使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陪客,而应把目光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讨论中。
面对学生个体学习程度的差异,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给每一个同学以同等学习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甜蜜,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要能使语文课保持新鲜,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的教就自然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沈庆九,教师,现居江苏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