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92

[ 魏聚荣 文选 ]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 魏聚荣

  教育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自然亦不例外。然而除此之外,语文还应该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性与规律,还应该另外有一“本”。
  依我看来,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根本、基本是阅读,而语文教学的核心则是阅读教学。那么,“以读为本”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落实?在我看来,“以读为本”应包含以下三层内涵:
  
   一.广泛阅读
  
  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大量阅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5万字,高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50万字。而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更高,规定学生在中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30万字。
   从近二十几年来语文教改的实践探索来看,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是其中的主要趋势之一。上海市教研室徐振维老师主持的“扩大阅读,课时分段”试验(1985年秋季起),大胆地将语文课时一分为二,每周把两个课时用于纯粹的自由阅读,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上海市以后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方案甚至专门设置了“阅读课”。其他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语文教改试验,如河北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湖北宜昌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山东高密“语文实验室计划”等,也无不体现出对广泛阅读、大量读书的高度重视。而全国各地更是有许多学校自发地每周开设1—2节“自由阅读课”“名著阅读课”。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将大量阅读视为课外的事,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想管也管不好。依我之见,要落实好“广泛阅读”,关键是要抓住当前推行语文新课程的契机,把“课外阅读”课程化: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落实好新教材中的“名著阅读”环节,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二.重视诵读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语文教育重视诵读的这一传统不能丢!
   首先,要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语感。
   其次,要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背诵,古诗、文言短文尽量在课内完成背诵。每学期开学初就拟定学期背诵计划,并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而且,现代文也要有明确的背诵要求。
  
  三.体验阅读
  
  重视阅读体验,注重阅读过程。让“读者”重返课堂,回归纯粹的、自然的、真实的阅读,回归阅读教学的起点。
   阅读教学必须先读后教,不能越过“体验阅读”这一起点!离开起点的阅读教学是荒唐的,也必然是高耗低效的。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当然,要重视“体验阅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语文老师几乎都知道叶圣陶“下水作文”的观点,却不知他还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老师“下水阅读”!
  “以读为本”的三层内涵恰似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只有真正落实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奠定语文大厦的根基。
  
  魏聚荣,教师,现居甘肃秦安。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