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三篇都是流露了强烈而真挚感情的至纯至真的文章。君臣、祖孙、叔侄之间的这种至纯至真的情感打动了读者,以至自它们问世以来传诵不衰,千百年来让许多人泪流不止。而反观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除了审题时缺乏全面分析,另起炉灶,或者缺乏辩证思考,变双向为单向,或者写作功底实在难以令人满意等因素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打动读者的真情,文章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例如下列考场作文:
情,你是我前进的动力;你是世间人的骄傲。
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寒窗十年,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感动。你祝福着我,我祝福着你,我们的人生路上充满着回忆。有人说,人的记忆终将会随着时间所流逝;又有人说,人的记忆会随着生命永存。而最终的答案,谁又能给出呢?从记忆中寻找他们,感谢他们相伴一生。
昏暗的城市,犹如我昏暗的心,离开了之后,我才知道,我有多么的热爱我的家乡。它的红花,它的绿叶,它的流水,它的所有所有,都是那么的可爱。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些文章没有真情就无法串联起作者和读者,《庄子·渔夫》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像庄子所言,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那怎样才能使文章有真情呢?
笔者认为,若要使文章有真情,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集体、热爱人类的积极健康的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观察和体验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考生如果没有“米”,没有“源头活水”,自然无法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如果我们学生对身边的一切提不起兴趣和热情,漠然视之,身边的人和事物就不可能进入我们的作品中。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可以和他人、和集体、和全人类相容的人,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而不做冷血动物,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和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自然、人、事和现象,与其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入到平时训练的作文中去,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了。
比如与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的亲情,与兄弟姐妹的手足情,与同学、朋友的友情,与老师的师生情,与路人、小贩、店员等的萍水相逢之情,只要我们去留心观察,去注意体会,会发现它们时时处处洋溢在我们周围。他们与我们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的看似平常的小事中,常常蕴涵着感人的,或令人深思的意味,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生动感人的材料。比如采样作文之一《叶落归根》:
不知从何时起,每每回家吃饭时,遇到餐桌上有鸡鸭,父母总坚持将翅膀让于我,即使我表示已经饱了,他们仍是坚持。直到某一天爸爸再次夹与我时几乎低不可闻地说了一句:以后飞得远些。我愣住了,心里翻滚着复杂的情感,是百感交集。
那天与鸡翅一起哽在喉间的,是我心里早有的认知:离家是必然的,思家也是必然的。十八岁的我,是羽毛甫健的雏燕,向往着远方的高山大河,向往着高阔的天。……
这个考生所写的镜头相信许多学生经历过,也可以肯定,也有许多学生对这种镜头熟视无睹,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的情弦无法被挑动,面对这个镜头像这个考生一样的触动也就无法产生了。反之,这位考生做生活的热心人,以积极地态度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自然观察到了这个被许多学生忽视的镜头并有了思考,流露到文章中,描写也自然真挚感人,文章也被打到了56分这个高分。
第二,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具体细腻可感的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把抽象无形的情感具体化有形化,把自己的感受准确、生动、细腻、充分地表现出来。
有了钢筋水泥砖石等建筑材料还不会成为漂亮的房子,做了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脑海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真挚情感,各种各样复杂感想,如果不注意提炼加工,不注意写作技巧,也是很难织就真情的美好篇章的。比如上面举到的考场作文:
昏暗的城市,犹如我昏暗的心,离开了之后,我才知道,我有多么的热爱我的家乡。它的红花,它的绿叶,它的流水,它的所有所有,都是那么的可爱。
这一段描写昏暗的心太粗糙了,以致难以感动人;如果通过景物描写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进行细腻的刻画,那会更加真切感人。
再如上面举到的另一篇考场作文:
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寒窗十年,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感动。你祝福着我,我祝福着你,我们的人生路上充满着回忆。有人说,人的记忆终将会随着时间所流逝;又有人说,人的记忆会随着生命永存。而最终的答案,谁又能给出呢?从记忆中寻找他们,感谢他们相伴一生。
这位考生也犯了上述考生同样的错误,没有具体的叙事描写,只是空泛的抒情,致使读者读来有些不知所云。
我们再来看今年浙江满分卷之一的《绿叶·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杯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我们来到了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了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同样的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泥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纯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地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这篇作文为什么会得满分?
一则这位考生做了有心人,平时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所发生的常见现象(许多人离开农村来到城里)不是冷漠地熟视无睹,而是细心地观察,细细地品味,因此非常熟悉爷爷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因此而表露出来的神情举止,如“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地放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这些句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则运用细节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如“顺从地跟随我们来到了城里”“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地放下”“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等句子的描写使爷爷热爱家乡,念念不忘家乡的形象栩栩如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相信使文章有真情的其他方法还很多,但从我阅卷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如果学生能做一个有积极态度的有心人,能细腻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能做到真情流露,自然就能得到高分。
张汉余,教师,现居浙江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