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它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有助于增强语感积淀语言;有助于激发想象,审美怡情。那么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第一.入口朗读,整体感知。首先,教师要示范导读,激发兴趣。教师准确清晰地读,洪亮流畅地读,饱含表情地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领会意蕴,诱发共鸣,激发美感。其次,教会技巧,诱导朗读。正确运用朗读技巧,使书面语言表情化,帮助学生鲜活的感知典型形象,体味作者的情愫,产生情感愉悦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美感的关键,否则朗读就会失去魅力,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也不可能让他们体验美感。技巧包括:语音、语调、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再次,情景烘托,亲身体验。创设特定情景,给学生的朗读作映衬或暗示,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联想和想象,由境明理,因境生情,是促使学生体验美感的重要条件。因为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受情境感染而形成与之相融的心境,情感积累被唤醒,容易获得强烈的美感体验。创设情境要注意课文内容与情境氛围的协调。可采用以下方法:语言刻画、音乐烘托、图片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等。
第二.入脑悟读,品味情理。“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櫆)要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重视朗读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悟读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之处,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具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如在教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学生通过反复的感情酝酿,有感情的朗读,就能体味到:虽然是娓娓道来的事件陈述,也暗含犀利的锋芒;即使是事件真相的质问,也如同暴风骤雨,雷霆万钧;虽然只是一声从牙缝里蹦出的“你”“你们”也尽显英雄本色;即使一声短暂亲切的“我们”“大家”也能再现“登高一呼,万方响应”的壮举。通过反复的感情沉淀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就能感受文章理直气壮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的语言风格,就能感悟文章气壮山河犹如“狂飙突起,惊涛拍岸”的讲演气势。通过入情入境朗读表演,就能让我们聆听六十多年前那悲愤激昂的声音,就能再现在那白色恐怖之下,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的铮铮铁骨。只有通过或哀痛或悲愤或声讨或诅咒或高亢激越的朗读,学生才能深深的体会到长句、短句的搭配之精,人称、句式的变化之妙,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章整体上的多样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美。看来只有通过反复悟读,“因声求气,以声入情”才能使学生达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的境界。完成对典范语言的“同化”“顺应”形成较强的语感。
第三,入心诵读,深化理解。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李金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元好问)“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朗读,可使读者品味出材料内蓄的情感。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值得反复诵读品味,每一次品味都不是最后的终结,而是新的创造。因为文学作品的造型虽乃是以语言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群有组织的声音符号,且这些符号本身并没有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形象,但语言可以唤醒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具有光色态的图像。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其品味层次也就越来越高,常能创造新的意境,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前四句写了十道风景,是直观感受的摹写,这组摹写是互不关联的个别景物,由于语境的特设和丰富的想象参与,在多次的诵读中,这些零散景物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并与最后的情语相融,表现出一种“生气远出”的意旨,由此点出“味外味”的灵境之“格”:一个充满哀愁、宇宙荒寒、怅惘无边的人格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品读中所感受的味外味,它却是作家“格”的升华,是最高灵境的启示。
曹文轩说:“朗读要成为一种仪式。”他提升了朗读的地位与价值。因为仪式是通过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来影响人和引导人。对于朗读,教师更应努力让学生做到知之好之乐之,入口入脑入心。
肖文伟,教师,现居湖北蔡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