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514

[ 陈灵红 文选 ]   

双管齐下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 陈灵红

  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初中生的文言阅读存在许多不足:强课内教材,弱课外材料;强机械识记,弱理解迁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不少探索。
  
  一.立足课内,激活教材
  
  1.以诵读为先导,夯实基础
  学习文言文先从开口诵读入手。文言文的学习要注重理解,真正懂得词语、句子、段落的含意,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以比较为纽带,积累字词
  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就意味着胸中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字词,能准确理解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和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种基础字词的积累,除了对每一篇教材的教学落实外,还应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同一词语在不同教材中的变化或应用,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讲到“渔人甚异之”,可以提问:这个‘异’的用法比较特殊,我们曾在哪课学过这种用法?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在《伤仲永》中出现过“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也明白了在文言文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常有这种用法。这种比较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
  3.以兴趣为契机,探究情怀
  文言文教学中怎样落实字词,是老师们一直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学文言文字词常采用“串讲法”,一字一句枯燥的讲解,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也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果能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木兰诗》时,我借用小游戏“大家来找茬”的形式设计了词句理解的环节:在幻灯片上故意打出有错的诗句理解,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错误之处。学生兴致勃勃,自己查注释,小组讨论,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不管哪一篇文言文,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处理方法,并通过环节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始终处在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其精炼简约、生动典雅的文言,负载着大容量的文化信息。教师要善于从有限的文言文中,提取出中国数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中有价值的成分,探究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对这类具有浓厚传统道德色彩的文章,应吃透讲透。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着眼课外,建构体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予点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迁移到阅读实践中,同时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久而久之,文言文的迁移阅读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1.联系课文,精选材料
  在选择课外文言短文时,教师应注意避免盲目、随意,要选择难易适度的课外短文让学生练习,让他们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同时有的放矢地去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避免死记硬背课文和练习题答案。
  选文的原则,一是思想性,一是与课文的关联性,即选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课文有关联或相同之处,如《晏子使楚》与《晏子辞千金》是人物的关联,《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孙叔敖纳言》是文体的关联,《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是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关联,特别是知识点的关联。
   根据这两条原则,我从课文出发,精心选择了课外文言材料,构筑了一个阅读体系。以七年级为例,如下表:
  
  八年级的文言文编排出现了抒情散文、山水游记及各类小品文,议论性文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课外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除了故事性强的文章外,还应加入以抒情、议论为主的文章。另外,八年级文言文已考虑对学生句法的教学,在选材的时候就要注意。
  九年级的文言文教材内容多选自中国古代史家巨著,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和古人的智慧。学习这些课文,学生领略了先贤的风采,感受了历史的厚重,经受了高尚情感的洗礼。在选择课外材料时,教师可有意识地从历史典籍中选择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左传》、《战国策》、《孟子》等均可成为我们选材的宝库。
  文言文是座丰富的宝藏,课内的文言教材蕴含的文化因素是有限的。精选课外文言材料能够有效地补充课内教材,从更宏大的角度去把握文言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走出狭小的天地,主动去探求更丰富更深远的民族文化之源,从而提高其整体的文化素养。
  2.多种设计,强化所得
  多角度设计课外学习活动方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这里一方面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定期组织文言文专题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文言文阅读竞赛、名作欣赏、文言文学习心得交流等,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编成电子报、手抄报进行交流。在内容丰富多样的拓展活动中,学生们可以领略古代语言的魅力,感受文言中名言警句的深长意义,提高自身文言文阅读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处理材料。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大局观,既要了解初中三年的课内文言文体系,又要对这三年的课外安排成竹在胸,根据全局灵活处理材料。有时课内教材出于编排的需要,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分散在各册中,如陶渊明的作品,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出现了《桃花源记》,在第六单元《诗四首》中又出现了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在八年级下册中出现了《五柳先生传》。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时就可以安排一个作家专题活动,以《桃花源记》为突破口,联系下面的材料,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样的,苏轼的作品在教材中出现得也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专项活动,不一定要到九年级总结。
  培养初中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就要紧紧抓住“根”和“枝”,双管齐下:立足课内,充分用好、激活教材,并着眼课外,精心构造阅读体系,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素养,发展能力。
  
  陈灵红,教师,现居浙江温岭。

双管齐下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