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511

[ 赵亚莉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 赵亚莉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感熏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
  
  一.真情诵读 诱发情感
  
  好的作品都具有优美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如教《木兰诗》,应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让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再把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与诵读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尝试,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会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情感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谁不被诗的艺术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现代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其声像并茂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绘声绘色的描摹出作品的境界,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如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教者演示了海上景物的三幅图画:海睡图、海星图、海怒图。展示了三种美景:静溢美、轻快美和雄壮美,播放文中写到的“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那声音“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然后让学生设想:在万簌俱寂的夜晚,一方空地上放着一张古琴,这时微风轻过,那轻风轻轻地拨动琴弦;在波澜不惊的潮面上,朵朵娇巧的小花飘落在水面上,那种声音是怎样的美。让学生静静地去想、去体会、去听、去品位,他们定能领略到波浪轻吻岩石的美妙、神奇、温馨和柔美的韵味来,激发美之情感。
  
   三.披文入情 引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并引起共鸣。
   如在教学《小溪流的歌》时,为了让小溪流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眼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可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小溪流的成长阶段分为“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这使小溪流的形象丰满起来,让学生形成了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
  
   四.联系实际 加深体会
  
  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线索由于年龄尚小,社会阅历不多,可能一时还不能体会作者的感受,这时教师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联系一下当时实际,这对于加深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共鸣有很大作用。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的意思很容易明白,但要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就不容易了。不过,如果联系到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极不灵通、分别往往就是永别等情形,学生的思想就豁然开朗了,再读这首诗就会“砰然心动”了。
  
  五.善用排比 推进高潮
  
  好的课堂,应该有一浪接一浪的高潮,至少每节课应该有一个高潮。在段落小结处和全堂总结处,适当使用排比句,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例如,学习《小巷深处》,总结时可以用这些语句:“母爱是雨露滋润着我们;母爱是阳光温暖着我们;母爱是轻风凉爽着我们;母爱是明灯指引着我们”。这些总结语可以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地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可以给学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
  
  赵亚莉,教师,现居甘肃张川。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