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又云:“亲其师,信其道。”无论博学鸿儒,还是童子之师,只有他的渊博学识、人格操守和精神魅力彻底征服学生时,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敬。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素养、师德修养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学者风范和文人气质。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在于“立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其它学科都代替不了的。既然语文有“文”的成分,相应地,语文教师必须要像个文人,具有类似文人学者的风范、性情和气质。
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找这种已逐渐缺失的文人气质:
一.渠清如许,好学不倦。
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勤奋钻研,深入钻研,自己必须首先作到。这是历代名师大家的特质,也是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学习态度。“圣人无常师”的虚心好学,“朝闻道,夕死可也”对真理的渴求,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孜孜以求,好学不倦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尤其是我们面临的学生,头脑敏锐,视野开阔,见识广博,已非我们自己读书时可比。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获取知识,有些教师未必知道。教师即使再博学,也难免会有回答不上来的尴尬。如果以为迷信“卓荦全凭弱冠争”,认为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学习就足以使自己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的话,那就很危险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永葆生机,要保持心灵的澄净,必须即使地补充新知,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否则在教学中就可能会感到江郎才尽,捉襟见肘。
曾经观摩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余先生却能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时而妙语连珠,赢得大家会心的赞同,博得阵阵掌声。整个课堂先生如话家常,举重若轻,循循善诱,如坐春风。先生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技艺,他的睿智和身上透出的学者风范和文人气息让我折服。他说,自己上一节传统课文《荷塘月色》,曾查阅了70多篇相关文章,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去伪存真,披沙拣金。博观才能约取,厚积才能薄发。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像余先生这样,做一位学习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研究型的教师。决不能数十年就只读几本教科书,几本教参,那样只能使自己变得“匠气十足”。我们不是文人学者,著书立说,藏之名山,传于后世,不一定非得如此。我们要做的是,时时自励,追求卓越,完善自己。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广泛阅读,具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可以自己写讲义,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哪怕仅仅是“一家之言”。很难想象,缺乏钻研精神,独立见解的老师,会很好地驾驭课堂,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语文教师就是语文教师,上课该讲授的还是应该讲,热情洋溢地讲,海阔天空地讲。以你的独到见解和文人气度感染和影响学生。
二.宽容异见,虚怀若谷,砥砺互促。
阅读的实质还在于提升我们的精神品质和人格修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独到而真切的见解,见仁见智,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把课堂变成一个自由论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困惑的时候,予以点拨,诱导,学生高明的见解,教师也完全可以采纳吸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文化的传承上,本来就存在着“反哺”现象,师生相互促进,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侍坐章”中,弟子们的回答,也体现出人生境界的高下,但孔子态度谦和而宽容,在弟子们“各言其志”的基础上,亮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在这节课中,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世道尊严,有的只是孔子虚怀若谷耐心听取的风范,循循善诱的作为长者的风范。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师生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教师间也应相互切磋,相互砥砺。语文教研组的众多教师,在知识结构、气质类型方面可以互补,有的功底扎实,治学严禁,有的虚心好学,视野开阔,“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耍枪的耍枪,使棒的使棒,“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在虚心的学习中,在相互的争论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取得很大的效益。
语文教师要有文人气质,应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曹德宏,教师,现居湖北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