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书声朗朗,本来就是语文课的标志性特色。一首好诗,一篇妙文,学生若能声情并茂诵出,其感悟、理解、所得多在其中,又何需理性揣摩、抽象分析不可?
一.个性朗读——让语文课充满个性味,让学生感受个性美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真切地体味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交流思想的能力。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
在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语文课堂的重心,完全应该从过去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转移到兴趣激发和阅读促进上来。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只要他们愿意,就完全有条件和可能获得有关教材的各种资讯并加以妥善利用,无须老师一一传授。而激发语文兴趣和导引广泛阅读的最好时机当然在语文课堂,由此看来,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味是多么重要!
读是思的凭借,读是写的基础,读是情的前提。教师要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学生通过自主性文学阅读不断获取的对人生、人性、人与自然、社会交往和文化乃至善与恶的本质感悟。教师未及学生感悟就为他贴标签式的介绍,其实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二.动情诵读——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味,让学生感受情感美
课堂教学是有生命的。课堂生命的精彩,关键在一个“情”字,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短缺了感情和爱,就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是圆,总免不了空虚之感。”“情”不在大小,而在不经意的流露,所有的语言文字都不是僵死的东西,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一堂语文课上下来没有在情感的世界留下印记,我们很难说它是上出了“语文味”的语文课。
语文是读出来的,要出“语文味”就必须加强诵读。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告诉我们: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就必须诵读,即“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符号”。语言符号,特别是汉语,不仅表达着字面意思,体现作者的情感,而且还传达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耐人寻味的内在意蕴。而诵读要求诵读者调动起心、耳、口、眼、脑等感官,揣摩词语的内蕴,体会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这,正符合语文的特点。
正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读者则由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要想理解、品味文章的美,要想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诵读,必不可少!
三.精心品读——让语文课充满文化味,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语文味”是咀嚼出来的。咀嚼什么?当然就是好词佳句。记得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也必能充分享受到品之乐趣。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确、丰富和细腻,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无不是“吟得一字安,捻断数茎须”,文学史上,许多经典的推敲典故令今人叹服再三。
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重要特点。很多语文文本中所写的那景、那事、那人、那情,我们好多学生也似曾有过,可表达出来却很苍白,经过作家的笔头表达出来却是那样的动人,给人以美感,其区别就在于语言的表现力的不同。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对语言文字的涵咏,是不可能品尝到文学作品的个中滋味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咀嚼词句、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风采神韵,让语言文字如桂花糖般满口生香。
品味涵咏的功夫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篇篇字字细味,否则即陷于琐碎,也难以把握整体。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词句进行作者思想感情的寻觅,从而获得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雷小满,教师,现居湖北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