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和“启”是教学中的教师行为,“导”指贴切的示范、必要的讲解、巧妙的训练;“启”即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学生有新的顿悟,让思维显示出灵活性、多样性、深刻性。“学”和“创”是学生行为。“学”包括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创新就是“点点滴滴的新尝试”。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实现导学启创呢?
一.用独特观察的方法解决无处下手的问题
学生写作的第一困难是“无处下手”,即面对写作话题不知道写什么。要解决写作的内容问题,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进行独特的观察。比如,我们在教学生描写“我的老师”的肖像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再选择最富特征的地方进行描写。结果,有位学生的描写很有创意:老师的眼睛特别大,像牛的眼睛一样。这双大眼睛会说话。老师高兴的时候,眼睛会往圆一睁,眼珠就兴奋得放光,引逗得你冲冲欲动;老师生气的时候,眼睛就微微一闭,眼珠子左右移动,他的目光像箭,会穿透你干坏事的心。
二.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
学生写作的第二困难是“无话可说”,即把人、事、景、物写不具体,面对这种情况,我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用具体的范例告诉学生什么是细节描写、怎样进行细节描写,从而有效地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例如,一位同学这样写母亲灯下缝衣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灰暗的灯下给我缝补衣裳。穿针——引线,穿针——引线。母亲的眼睛贴着衣服,她惟恐针线不够细密。突然,母亲的头一点,眉一皱,嘴一咧,手一颤。原来,细针刺破了母亲的手指。母亲放下针线,捏住被刺破的手指,一会儿又放开手看看,血止住了,母亲又穿针——引线,穿针——引线。”一个“贴”字,既反映出灯光的灰暗,又写出了母亲“唯恐针线不够细密”的心理。“母亲的头一点,眉一皱,嘴一裂,手一颤。”这个细节将母亲被针扎时的反应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文中的破折号既是穿针引线的过程,又是母亲手中的那根细线的形象。这种创意的表达,源自独特的观察。由此看,只要留意细节,就能触摸到那令人眩目的亮点。
三.用“童话”解决语言失真的问题
小学生写作的第三个问题是“失语”现象,即写出的话不是“童话”,而是成人语言,即学着成人腔,说着成人话,这样的“话”,既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又缺乏成人的老练,显得不伦不类。我在教学中,鼓励儿童“写真话、实话、心理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即用童话传达童心,改变了儿童写作时的失语现象。例如,我们的一位学生这样表达自己的观察:我和王刚在操场上玩游戏,李鸿远跑过来捣乱。他把王刚推过去,蹲下身子,左眼一闭,右眼一瞪,用力把手中的牌一甩,地上的那张牌没翻过来。王刚见自己输了,气得咬牙,伸手在李鸿远的脸上抓了一把,又转身在李鸿远屁股上踢了一脚,李鸿远站起来,脖子一拧说:“输了就输了,你怎么像猫一样抓人,像驴一样踢人。”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李鸿远调皮捣蛋的举止和王刚的反抗行为,描写了李鸿远机灵风趣的语言,人物
个性非常鲜明。短文语言朴实无华,童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是完全的“童话”。
四.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解决思维雷同的问题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同样是写校园里的花坛,下面的案例所用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这就显示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星期一早上,我和王丽去看校园里的花坛。我们先观赏了色彩艳丽的花儿,然后偷着捉花瓣上采蜜的蜜蜂。我们把装药的小瓶子轻轻地扣在花瓣上,再用力在花瓣底下一弹,蜜蜂一惊就腾起来,我们就赶紧盖住瓶口。王丽不熟练,盖瓶子的速度太慢,蜜蜂落在手上,叫蜜蜂把手叮肿了。
花坛里的花儿五颜六色,白的像雪,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这些花在绿叶的陪衬下耀眼夺目。如果有微风吹来,这些花就像小孩子一样捉起迷藏。
花坛在学校中央,是八角形的。外圈是低低的铁护栏,中央是旗台,高高地突出花丛。这里四季有花,花的品种有二十多种,冬天虽然只有梅花,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花坛是神圣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每周星期一早上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升旗时,大家都行队礼,唱国歌,还要进行爱国主义演讲。谁要是在这个时候说笑,就会挨同学和老师的批评。
路亚琴,陈秀文,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