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臧克家《有的人》)
鲁迅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却是永存的!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对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我们在教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外,更要引领学生感受、挖掘、探讨、继承鲁迅先生高尚精神和人格魅力,从思想上武装自己,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觉得鲁迅先生的以下几点精神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穿:
一.全心全意的爱国精神
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时,因看到日俄战争的战事画片上,日军砍杀一个所谓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中国人,而其他许多中国人竟麻木不仁地围着观看,这才促使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情愿放弃业已有所成的学业,而以文学创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用笔来为人民为祖国服务,歌颂光明、鞭苔黑暗,为了灾难深重的祖国,而甘愿奉献一切!“我以我血荐轩辕”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
二.继往开来的民族精神
我认为鲁迅的文学传统,由源渊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而来,只是鲁迅先生不仅继承了这一文学传统,而且大大发展了这一文学传统。中国的文学自《诗经》、《离骚》到诸子百家,到汉赋、史记,到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其主流无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先生比前人更高明的是他在继承文学的人民性时,使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他在继承文学的战斗性时,则表现出了他的坚决、彻底,绝不妥协。这便是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发展。我觉得他达到的高度,是我们国家的高度,民族的高度,也是世界高度。
三.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鲁迅敢于横眉冷对当时各种权贵和精英,但对底层的中国劳动人民,他却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他“情愿作野草”,愿意等着地火来烧!鲁迅的一生,是坚韧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鲁迅一生写了近千篇杂文,34篇小说,10篇散文,23 篇散文诗,73首诗歌,共二百多万字;辑录、校勘古典文学作品和有关研究古典文学的著作,共约八十万字;翻译介绍外国文艺理论等作品共约三百一十万字。总共约有六百万字。所以毛泽东主席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
中国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课文《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他的《故乡》里这样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本人,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探路人、开拓者、创新者!
另外,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放弃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鲁迅是如何的伟大,作品的思想性是如何的深遂,战斗性是如何的强大等等内容,要抛弃那些冰冷的、枯燥的政治图解,把鲁迅和鲁迅的作品从神坛上请下来,当做一般的作品来对待。多从中学生的视角来认识鲁迅和鲁迅作品,尽量的让鲁迅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内心世界接近,一开始就产生一种亲近感,老师不必进行政治上的说教,而应该让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作品本身,从作品的文字里寻找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人和事,感悟他们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地喜欢上鲁迅,喜欢上鲁迅的作品,进而体会鲁迅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起到明显的德育作用。
鲁迅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巨人,是中华民族进步文化的一面旗帜;鲁迅是精神的典范、民族的脊梁,只有更多的人继承鲁迅精神,献身祖国,中国才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臧克家回忆录,臧克家,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
[2]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的写作和生活:许广平忆鲁迅精编,许广平,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
胡杰,教师,现居河北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