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词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在字词读音上一遍又一遍地领着学生机械地认读,在字词意思上照搬字词典的注解作机械式理解,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理解能力较差,在阅
读教学中,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经常遇到困难。那么在中低年级如何有效开展词语教学呢?
一.生活体验 激发感受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帮助学生理解水“升高”这个词语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洗澡时,当你坐进浴缸后,你发现浴缸里的水有什么变化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水变多了,有的说水溢出来了,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了起来。低年级的小朋友理解“升高”这个词语时往往有困难,尽管有不少老师做了演示实验:用一个瓶子,里面灌一些水,然后往瓶子里投进石子,水慢慢上升,也很形象,但同学们对瓶子里的水为什么升高,仍只能从“升高”这一结论来理解。而这位老师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用洗澡时因为自己的身体占据了水的位置,把水挤出来的感受来理解升高的现象就十分容易了。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更是中低级孩子学习抽象词语的源泉,生活中的形象是可观可说的,引进生活活水,再抽象的也不抽象了。形象了,就能吸引学生,就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必跟在老师后面叽叽喳喳地机械识记了。
二.创设情境 渗透领悟
在词语教学中,运用创设生活情景的方法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有“纳闷”一词,按词典字义教给学生,学生不易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情景:有一天下午,你来到学校,走进教师一看,咦,班上一个人也没有,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想:“真奇怪,同学们都到哪儿去了呢?今天不上课吗?今天怎么和以往不一样呢?……”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感受,告诉学生这就叫“纳闷”。这里,学生虽然没有记住“纳闷”的定义概念,但是他们通过情景去体验,对“纳闷”的理解却更加牢固。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多种生活情景,让学生辨别比较,加深对词句含义的理解。例如,在《小镇的早晨》一课讲“恬静”和“热闹”,我创设了这样三种情境:①傍晚爸爸带你去路边散步,两边田野的景色很美,路上人不多,很安静;②你和一个同学在活动室排练节目,边唱边跳;③“六·一”儿童节我校同学到公园参加游艺会。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一种情境可以说是“恬静”?哪一种情景可以说是“热闹”?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理解词语的过程。然后,我在要求同学们也来找一找你生活中“恬静”或“热闹”的情境,这样,更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变抽象为形象,在学生生活中去寻找学生熟知的、看得见的事物来作为凭借,帮助学生理解。
三.动手实践 加深体验
中低年级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同时也在学习生活,他们所学的词语有许多与自己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所学语句,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动一动,做一做,看一看,这样能直接加深学生对一些词句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抽象不再抽象,而是变得形象可感起来。
如教学成语“坐井观天”教师只能告诉学生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天的很小的一部分这一结论。学生对这一结论的体验是不深刻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类似井一样的纸筒,让学生从纸筒里去看天,于不用纸筒看天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讲“坐井观天”的比喻义便更容易了。
中低年级学生正在学习许多基本词汇,其实许多基本词汇不需要用定义来解释,只需要安排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一下,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背”、“扛”等动作词语,让学生去“背一背”、“扛一扛”。有一些具体事物名称可安排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学生认识了这些事物,就没有必要再作定义讲解了。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当词语没有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只有通过老师对词语教学精心有效的设计,才能为孩子们展现一个鲜活的词语世界,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
邹王兵,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