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突破的重点。“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的感触。小学生总觉得没有东西、没有兴趣写,更没有信心写好。无奈之下,学生为完成任务,照抄优秀作文。这样的作文根本不能显露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甚至与他自己要写的内容毫不相干。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动笔,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呢?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训练的技巧。
一.在说话训练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兴趣,要从最低要求出发,从“看图说话”训练入手。“看图说话”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要激发学生说话兴趣,营造学生说话氛围。每次“看图说话”教学之前都要作好充分准备,比如“课间十分钟”的说话练习,在下课前十分钟,我将教学内容展示在黑板上。下课了,我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各自观察或者做自己喜欢的游戏。上课了,我有意识地提问:刚才大家玩的开心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个个争先恐后,抢先发表自己的感受。这时,我趁势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上的情景,让学生想,图画上的小朋友是不是和我们一样?让学生把图画上小朋友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把课间十分钟操场上活跃的场面叙述清楚,这样一篇口头作文就成功了。“看图作文”也要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否则,学生就会无话可说。这样不断训练,学生看到了一副图画,自然会展开联想并有条理地表达画面内容。
二.在阅读中激发作文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编文章,学习这些课文,不但要求学生识字、会读、能读懂文章,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具体的文字材料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不断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这就为作文准备了心理上的条件。阅读不仅为作文提供词汇、句式、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的模式。还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难忘的一天》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通过人物的穿着,想象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再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让学生听老师有感情朗读课文,看看小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件事的。教师范读完毕,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接着就顺势利导,以“难忘的事”为话题,说说自己难忘的事,学生迫不及待的相互交流,然后再写下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作文
创设良好的环境是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这是因为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不会创设一
定的气氛是难以实现的,感情的闸门是难以开启的。一天,我在上课铃响了以后足足十分钟没走进教室,于是同学们有的在猜测,有的在议论,有的人高兴,有的人失望,在同学们的言行和思想感情充分暴露的时候,我走进教室,并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要求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并提示学生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学生立刻恍然大悟,由于这是刚刚耳闻目睹的事儿,又加上老师的启发,一下牵动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所有的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了作文。
四.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促进写作能力提高。
想象作文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学会想象,乐于想象,善于想象。这一点既要通过读,展开想象;也要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想象。在大自然广阔的天地里,任何事物都是他们观察的对象。教师要抓住时机,培养他们观察想象的能力。
五.仿写促进学生写作。
由于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有限,甚至无法表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记事的文章时,要激发学生仿照例文进行作文。“不仿无以成经验”这是学习不可逾越的步骤,各位同仁都深有感触,在此不再烦述。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的作文达到对应的境界,必须重视低年级的作文训练,必须写出自己真情实感的作文。老师只有长期不懈地激发、提高学生作文能力,高年级的作文就不会出现学生“难写”“怕写”,老师感到“难教”“怕教”的现象。
王美云,教师,现居湖北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