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53

[ 周永友 文选 ]   

让学生快乐走进语文的情感世界

◇ 周永友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快乐地走进作家作品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好比是一项课余生活中的一次野炊、一次旅游等,那么教学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反复诵读,走进文本,点燃兴趣的火花。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读一遍也许觉得无所谓,第二遍其味渐有,第三遍呢?几遍读下来,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的诚挚感情所深深的打动,它为什么这样感人?
  作为一名执教者,如果对这些用心血凝成的滚烫文字无动于衷,那么就无法引导学生神游于文章的意境中,体味文章的命题立意,谋篇布置和遣词造句,就会将一篇充满神韵的,血肉丰满的文章,分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骷髅。只有在教师引导下的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才会对这情深意浓的精美文章感兴趣。
  作为执教者,每备一节课,应深入钻研教材,看清文章的来龙去脉。理解了教材,抓住了教材的重难点,犹如“疱丁解牛”,干净利落。教师对教材理解到了“以神遇,而不目视”的程度,就能言简意赅,抓住要领,深入分析,游刃有余,学生才能随你的“刀刃”在课堂里活跃地畅游。
  
  二.设置悬念,与文本对话,开启思维的闸门。
  
  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对文本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完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使主体与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特定的情境中逐步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知识的迁移,情感的陶冶,能力的构建以及智慧的启迪。
  要给足时间,要有层次地进行指导。如:⑴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泛读浏览、精读品味等读书方法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本内容。⑵记下自己与文本对话中获取的信息,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与文本展开对话,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间,进而获取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如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联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类似的写送别的名句,并比较它们的异同,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联系《醉翁亭记》比较柳宗元的“醉”与欧阳修的“醉”有什么不同。⑶整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的疑问,做上记号,以便在接下来的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有针对性地解疑。如读到《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时,有学生不免要产生疑问:“作战仅靠勇气行不行?”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语),从而促进学生主
  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关爱学生,成就学生,促进学习的愿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在备课、上课、评价时都要全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鼓起他(她)学习的勇气。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老师要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多加鼓励。老师赏识的眼光不仅表达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而且还表达了老师的期望。关注学习过程就打破了以往教育中的不良做法,是学习良性循环的开始。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也使学生在您的关注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一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是他们觉得有些时候漫无目的,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知道从何学起,因此干脆什么也不学。那么,要使学生对每一个阶段的知识点(如拼音、字词、常识、精要语段、要求背诵的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形成一定量的标准,让他们学习时有一定的奋斗目标。
  在培养学生成功感的同时,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作法。
  
  周永友,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让学生快乐走进语文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