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47

[ 袁琤琤 文选 ]   

审美对现代人类异化的救赎

◇ 袁琤琤

  一.现代性社会对人类的异化
  
  从16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如同一列永不停息的列车高速驶向极富又极贫的现代文明。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描述的一样,这个时代是最最昌明的时代,也是最衰微的时代。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现代社会也具有这种双重性,人类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使人类也跟着“被迫”发展,高度机械化、物质化和商品化的现代社会使得人类在获得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丧失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地球环境的恶化,人情关系的淡漠,人类精神家园的毁灭,诗意栖居的丧失,更重要的是现代人性的异化。人类在这个现代性社会中成为了一丝找不到心灵安息地的游魂。同时,一些敏锐的哲学家都发现了这个现代社会的诟病。荷尔德林称之为“贫困的时代”,韦伯把这个现代社会称为一个被“去魅”的社会,海德格尔称之为“上帝之离去”、“世界的黑夜”、“无家可归”和“悬于深渊的时代”,尼采称之为“上帝死了”的时代,福柯称之为“人之死”的时代。
  人类的异化是有违人性的正常发展的,是不合理的,然而在这样一个高度机械化、物质化、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人类的异化似乎是又有了合理的原因了。关于这一点,在马克思思想中着重关注并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异化状态。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的存在是个体存在和类存在的合一,身体存在和类意识存在的合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由于使用机器,一方面导致联合的、有组织的劳动,另一方面则导致至今存在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破坏,从而导致人的生存状态的多层次异化。现在最大多数的人的生存进入了一个极其荒谬的异化状态,这个异化是一个从表层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到深层的人的本性的异化。对于现代人异化生存状态的深刻揭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海德格尔也承认:“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维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①
  
  二.审美对现代性社会的批判
  
  面对这个现代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新灾难,人们开始重视审美和艺术,开始纷纷将拯救现代人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用审美批判现代性文明,并希望依靠审美来教育、影响人类的心灵,重新塑造真正的、纯粹的“人”。
  用审美批判现代文明成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特征。面对现代性社会对人类的伤害,最早如卢梭就开始对此进行了控诉。而浪漫美学所描绘的传奇故事,浪漫缠绵的爱情,奇妙的异域风光等丰富的想象都是对现代性社会的一种鄙弃和超越。而把拯救“现代”社会的使命寄托在审美身上比较自觉的理论阐释者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他指出造成现代人人性分裂的正是现代文明本身的过度发展,而审美的“游戏冲动”中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审美就成为拯救现代感性、理性分裂的“碎片人”的希望之所在。这种审美救世主义思想成为美学“现代性”的重要内涵,成为现代美学的一个基本思路。
   面对这个物质化、机械化的时代,海德格尔相信只有依靠美、艺术才有希望“诗意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他认为,在这个“技术时代里”里,或许只有诗人才能为人们“去蔽”,他们揭示本真的存在,使存在逐渐“去蔽”而“澄明”起来,这就是“真理”。这种被揭示出来的“真理”置入作品中就是美。所以他说“这种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闪耀就是美。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②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现代文明给人造成新的压抑为其理论的基本思路,把解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审美身上。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感性在现代机械社会的压抑下麻木了,所以要用审美的方式创造一种“新感性”来拯救人类。弗洛伊德认为现代文明建基于对人的本能压抑之上,文明的发展以牺牲本能的满足为代价,拯救现代人,就要让其本能、无意识得到充分的满足,从压抑中走出来。审美就是反抗现代社会压抑,解放人的本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满足所获得的愉快看成是美感愉快一样的性质:“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③这样,美感成了人原始本能的满足,美因此具有了反抗现代文明压抑的性质。
  尼采,作为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也认为现代社会物质的统治、机械化的生活导致的是个人原始生命力的衰竭,现代人失落颓废、肉体生命意志消泯,所以要改变这种“现代”状况。因此他赞扬具有旺盛原始生命力的“超人”,强调“根本的问题:要以肉体为出发点,并且以肉体为线索。”④在《偶像的黄昏》中,他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上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审美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⑤尼采认为美学的状态就是具有强悍生命力的状态,这种鲜活的“生命美学”正是产生于对社会毫无诗意的“物化”、“机械化”的“现代病”的不满。
  
  三.从席勒看审美对人类异化的拯救和对真正的人的塑造培养
  
  现代性社会的不停发展,现代科技与全球化语境给我们带来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等诸多方面的“现代病”,迷惘非理性的消费主义、孤独异化的精神分裂、片面工具理性的麻木等“人的失落”现象不仅是在西方社会,在当前中国社会也已经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了。要回应新的现实问题,必须建立全面的审美价值理论体系,重视审美对人类异化的拯救作用,用审美来塑造和培养真正的“人”。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审美教育就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柏拉图就认为必须对一个国家的人进行审美的教育,要让他们懂得欣赏什么是美,这正是对于人类心灵的塑造与培养。而一个好的国家,其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毫无疑问地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席勒认为古希腊人拥有完美理想的人格,是与外在世界和谐共生的。而现代性的发展却造成了现代人类人性的分裂、人格的异化,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在现代性面前,人的主体性人格不断丧失,欲望不断膨胀,“人的道德完善能力不断被突破,从而失去融合感性欲望的能力。”⑥这个时候审美教育就是席勒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以便通过审美教育达到二者的结合,摆脱物质欲求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形成游戏冲动,即审美。审美教育就是利用这种“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朽和粗野,以及现代人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⑦
  席勒那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超现实的审美自由之路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在书简中对现代人人性分裂,人类异化的分析,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对人的感性的肯定等审美现代性话语对人类的发展直至今日也是有着巨大的意义的。今天,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现代性问题,社会的失序与失衡,精神家园的毁灭,人类的严重异化,更应该从源头来探讨审美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建立一个全面可执行的人学美学体系,用审美来回应现代性社会问题,从根源上拯救人类的异化,塑造和培养具有真正人格的现代人。
  
  参考书目:
  ①②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276.
  ③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409.
  ④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178.
  ⑤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67.
  ⑥王东、吴效刚.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意义[J].江海学刊.2006.6,(193).
  ⑦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 .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
  
  袁琤琤,西南大学文学院2008级美学研究生。

审美对现代人类异化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