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想到语文与逻辑是因为说明文中的逻辑顺序,及至翻阅了一些资料,深入思考一下,发现了语文与逻辑的紧密联系。
现在我们对逻辑的理解与国际先进水平及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一是未能通俗而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透;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它有辉煌的过去,更有宏大的未来。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与人类共存共荣。可以说,人类有多长的未来,它的未来就有多长。
教与学的过程,首先要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个内容的问题,还有一个教与学的方法问题。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可以说是过河与桥的关系。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挡住了您的去路,而您又必须过河,怎么办?那就必须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否则,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而逻辑工具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就如同这样的一座桥。
我们教师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如蜂采蜜,从各个方面去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不能清晰而有说服力地组织和表达出来,结果就会象“茶壶里的水饺,有货倒不出”。同样,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热情有余,但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效果欠佳,这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言与思维是孪生兄弟。词语与概念、语句与判断、推理、篇章与证明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既要运用语言分析,又要运用逻辑分析。
如词语解释。
解释词语,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词语的掌握是理解文章、顺利写作的关键。解释词语就是弄清一个词语的意思。而词语表达概念,定义、分解的方法都可以对概念进行解释。而解释词语的逻辑意义在于首先必须了解种差与属的逻辑概念,“属”指的是被定义词语所反映的对象是属于哪一类;“种差”指的是词语所反映的对象区别于包含在同一属的本质区别,可用如下公式表示:词语意义=属+种差。所以解词,首先要找出它邻近的“属”词,既同义词,再找出它与其它词的区别,既“种差”。这其中一定要注意解词因用而异的具体语言环境:比如就解释“逻辑”一词,教材中的解释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及一些简单的认识现实的逻辑方法的科学。它的属应该归为是一种思维形式,而它的种差呢?举个例子“学习的逻辑”指的是什么呢?这时就应理解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诸如此类就叫因“用”而异。它非常重要。
而在理解句子含义中,选择与判断、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因果与假设的逻辑意义作用明显。例如,茅盾所著《白杨礼赞》一文,当我们把“白杨是不平凡的树”与“白杨不是平凡的树”相比就知道,前后两句虽然语义相同,但否定句语气偏轻,与全文赞扬白杨树的主旋律不甚合拍,而用肯定句,加重语气,有利于突出赞扬白杨树的主题。
概括能力的训练,即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用词的准确性,十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
推理力的训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课文的逻辑结构进行推理,它可以培养学生判断是非、审查正误的能力,养成遇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对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发展智力,提高语文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推理。如:《孔乙己》。
老师:孔乙己的伤是怎么来的?
学生:被打的。
老师:被谁打的?
学生:被丁举人打的。
老师:为什么打,打了几次?
学生:偷东西,两次。
老师:现在推理一下,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主、客观原因。
这是因果判断,这样一推理,就把文章的逻辑结构弄清楚了。
还有假言判断,丰富学生们的想象:
——(《七根火柴》)请想象一下,无名战士是怎样掉队的?掉队以后,他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帝,用神力背走了两座山,请想象一下,愚公再次与智叟相遇时将怎样对话?
——(《孔乙己》)孔乙己拖着残腿,请假象推理一下,孔乙己将有怎样的结果?
这些假言判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课文中他们认为与事实不尽相符的地方,如:
——(《故乡》)本文体裁是小说,闰土是虚构人物,当然“我”也不一定是鲁迅了,但课文题图中却明明画的是鲁迅;闰土也竟没有戴破毡帽,是什么时候摘掉的?
——(《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写完了“法兰西万岁”,他当时应是斜靠在黑板边上,只是挥手示意:“散学了,你们走吧”而课文的插图中他仍是面对学生在讲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一词既然解释为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怎么会一下子又“山回路转不见君”了呢?山从何来?
尽管学生的推理有时是十分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却是积极的。教师绝不应加以遏制,更不能“扼杀”,而应该珍惜、鼓励,并加以培养。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小就有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不迷信权威和常识,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当然,也不是教学生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而是应该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理有据、独特无二的多方思维的见解。
冰心的《小桔灯》中有个人物叫王春林,文章只是说他是个木匠,“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就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至于王春林的其他情况,文章什么也没有说。学生很自然地提出:王春林是什么人?他到哪里去了?当教师请同学们发表见解时,学生们谈出了几种不同的看法:
王春林是共产党员,地下工作者。反动派抓走学生以后,又秘密地绑架了他,并且杀害了他。
王春林是个拥护革命的进步群众,是党依靠的群众骨干,学生被抓走以后,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安全,让他转移了。
王春林是党的地下组织的负责人,医学院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当医学院的党组织被破坏以后,领导上考虑到他的安全,把他调到革命根据地工作了……
如果按照单纯聚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一定是引导全班学生统一认识,最后肯定上述见解中的一种。实际上这几种不同看法,都合情合理,都具有可能性,而且都符合文章的主题,因此,上述学生的几种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
其实,这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相对集中思维而言的。集中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则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发散思维就是鼓励学生寻求变异,激发他们多思,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所创见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如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一文:
文章赞扬了一位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本文在细致描述他绝妙的口技表演之前,指出“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全文结尾处写道:“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在课堂讨论中,多数学生都认为文章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值得学习,可是有一个学生却说:“如果我写这篇文章,我只在结尾处写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开头不写这句话。”问他为什么,他说:“前边只写多种声音一齐发出,听众惊叹的样子,这样就会给读者造成悬念,想知道表演者有多少人,用了多少工具,文章结尾时再揭开秘密,同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目光敏锐、思路开阔的课堂资源对于当今造就开拓型人才是多么重要啊。
当然发散思维不能无中生有,要有理有据,尊重事实,尊重生活本身,即自然的、客观的规律,这就是逻辑的。现代教育的重心,已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了培养有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独立工作能力的功能上来,重技巧、方法的传授。而能不能把逻辑运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为工具性很强的语文,讲究逻辑的教学会使语文走得更远、更高。列宁指出: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这为我们语文面向现实指明了方向。
王志华,教师,现居上海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