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有梅》:人与人之间的互感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四年前,我写诗经别意,由于学养不深,一味囿于书本的局限,闹出一些南辕北辙的差错。四年后重读曾经写下的那一万多字,不免汗颜,尤其《击鼓》篇,简直错得离谱,不提也罢。
这过去的四年,《诗经》一直是我的枕边书,常翻常新,寒秋严冬的一个个长夜。我一遍遍地读她们,尚有感念在——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不再迷信于层出不穷的解读版本,而终于有了自己的看法,即便稚嫩,即便不合主流,可我依然坚持一份固执——这是一种天赐的力量,来源于岁月的洗练,好比一个小姑娘,当她长大,终于可以坦荡面对周遭发生的一切,这个时候,她是相当的有主见了。
或许,多年以后,两鬓斑白,再搬《诗经》出来,又是别样怀抱。我相信应该是这样的境遇,人的情怀是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向深厚广远的。所以,《诗经》于我,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翻去读的。
有一个朋友是做图书的,这几年,隔三差五地,总是规劝我将“诗经别意”写完。我总是不以为意。陆续有陌生朋友询问应该买什么版本的《诗经》,我一般都推荐他们直接去读原文,不要买那种注释词条多的版本。有些书是需要用心体会的,过多的注释词条反而是一种阻滞,像一种死板的教育,不能起到点拨的作用。反而僵化了思想。在这方面,我是吃过亏的——
回忆四年前写作这个题材的时候,是有着热情的,慢慢地,看多了注释词条,却又跟自己的心思对不上,又没能力去怀疑索引,然后那口气便断了,索性意兴阑珊起来,就放下了,从此不提。
一放四年,而今,我的心里又有了意趣,即便如此,跟四年前比起来,这份意趣依然要淡得多。定居合肥的这四年,何尝不是一份磨炼呢?慢慢地,我的心里布满格局,但不常动笔,以致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写完一部《读画记》。
也不是很急的。我总是把写作看作一场男女间的缘分,是“秋天当窗,叹生前缘轻缘重,寂寥处寸心相知”的恬淡从容,我不喜欢“春雨凭栏,念日后花开花落,红尘里谁人与共”的自怜自苦。后者的格局要小得多,前者是一种广阔到相忘的相知。
常常有朋友提起《诗经》,也是一种广阔到相忘的相知。其中,有一个朋友说,中国人没有孤独感,从来写不好孤独的诗。我是非常不同意的,以《诗经》为例——这里收有多少孤独之诗,比如《摽有梅》,是多么孤独的啊。一个姑娘从树上的梅子落到剩下七成,写到梅子落到只剩下了三成,而那个人还是没有来,最后等到树上的梅子悉数落尽……那个人依然没有来。梅子成熟于风和日丽的阳春三四月,那时节,春风正暖,花草繁妍,可是那姑娘又是多么孤独,她想着恋着的那个人,此刻也许别有怀抱,而她依然一往情深——人心之苦,莫过于音讯不通,她永远不知道他的心思。或许,几月不见。那人心里早已有了别人,彻底把自己忘却了,而她依然独守一份往昔的承诺孜孜以求。在感情上,但凡剃头挑子一头热,是最痛苦的事情,她一切不知,却依旧不悔于既定的情感轨道。
《摽有梅》真是一首孤独又残酷的诗。青春期中,你我谁不曾品尝过“被蒙在鼓里”的恪守,比起死别生离来,这份被遗弃的孤独谈不上肝肠寸断,但也够人喝一壶的了。
《摽有梅》乍看去,写的好像是人与草木蔬果的互感,实则,往深里看,那分明是,在人与人间的互感中得不到回应,才退而求其次的一个转身吧。
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向来是有着三种互感的:人与人,人与山水自然,人与草木鸟兽。人与人之间的互感,体现在男女之情上最为普遍。
这些年,翻来覆去读《诗经》,还是觉得《摽有梅》写得最孤独——因为那个姑娘她掌控不了局面,所有的主动权都被攥在了对方手里,她在写诗的过程中,无意中有了恳求的语气,这是多么伤自尊的一件事情啊,也是她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吧,这不得已的恳求里,是不经意间奉上了做人的尊严的——回首青春期,我们哪一个没有进入过迷局?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如今,我们可以做到风一般一袖带过。即便夜深人静之时,回首这些,也不过是清风徐来吧——成长之路,辛苦而来,谁不曾付出过痛的代价?
许多人把这首《摽有梅》解释为恨嫁之作。更有甚者推断这个姑娘已有身孕,所以才那样急迫……这姑娘真有那么不堪么?我可不这么看。它就是一首孤独的诗,说白点,被人弃了却还在一厢情愿的诗。其实,话说回来,这姑娘心里明镜似的,又有什么她不知道的——男女之间,若做到心意相通,还用得着如此恳请的语气么?她不过是在挣扎,在抒怀,在释放——在人与人的互感中得不到满足,转而寻求人与草木的互感。
《诗经》向来遵循这样的一脉情怀——短短几句,却又如此广深蕴厚——我曾经说过,在写情上,《诗经》为首冠,《古诗十九首》次之,而唐宋诗词就更比不上了。《诗经》是谁也比不过的了,所以,值得一读再读。
这首《摽有梅》虽然孤独,但也哀而不怨,这位姑娘也是有格局的,其实她把一口气藏在了后头,虽有恳求,但也不见得多不堪——张爱玲说,哪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现在再看张的这句话,颇感深切,可见人与人间的互感该有多么艰难——人与人间的互感也是一个大的范畴,并非独指男女之情,人与国家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都是需要互感的——有了互感,才有相互懂得珍惜的意思,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在历经“人与人间的互感”倾轧之后,不都是转向了与山水自然与草木鸟兽的互感么?
(选自《百花洲》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