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杂记》中的《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出于苏轼、苏辙兄弟之手,两篇文章所述人生遭遇、人生态度都值得思索。笔者在完成了既定教学流程之后,突发“奇”想,要求学生以苏氏兄弟的人生之路、处世态度、文章辞采等为题材创作一副对联。对于这样一个有点高的要求,学生却显示出极大的乐趣,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契机。我兴奋地捕捉着学生眼中闪现的灵光,索性开展了一次“对联评说苏氏兄弟”的对联创作活动。
师:苏氏兄弟酷爱对联,也因此留下许多关于对联显示才华的佳话。既然他们如此精善楹联之事,我们在学习了二人《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之后,不妨创作一些对联来评说他们的人生。
要求:(1)①字数相等,结构一致;②词性相对,位置相同;③内容相关,上下衔接;④区分文字,上下有别。(2)结合《黄州快哉亭记》《超然台记》的内容创作。(板书)
说明:音律暂不作要求,以免抑制学生的思维。
生1:老师,您要求我们写品评人物的对联,可我们对这种对联并不了解,您可以介绍几副类似的人物对联吗?
(何等厉害,着实“将了我一军”,好在我多少有点“存货”)
师:对联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以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用对联品评人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老师平生爱李白,因此对评说李白的对联比较熟悉,下面我提供一些对联,请大家以此为例,共同感受人物对联的妙趣。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尤其是晚年,在“天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的彷徨苦闷中,更常借采石山水以自娱。为纪念李白,后人便在采石构筑了一座太白楼,也就是当涂采石矶太白楼。人们登楼极目远眺,确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感觉。相传李白醉酒捉月而死,衣冠落入江中,初葬当涂,后移到采石。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凭吊观赏,留下许多楹联。
板书:谗起七言,千古人才千古恨;快登百尺,一楼风景一楼诗。
“谗起七言”有必要作个交代,李白在奉诏之作《清平调》中有“可怜飞燕倚新妆”句,杨贵妃以为是李白借汉朝赵飞燕之瘦讽刺自己之肥,于是在玄宗面前进谗言,使李白不得为官。
请大家仔细阅读这副对联,看看其作为对联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生2:从这副对联的内容上看,诗人怀才不遇,所以有恨;纵情山水,因而有诗。足见对联的主题是十分集中的。
生3:“七言”对“百尺”,“千古”对“一楼”,数字对仗十分工整。
师:看来大家已经注意研究对联的创作原则了。我们再来看一副对联。
板书:青山埋忠骨,岂肯折腰事权贵;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
生4:这副对联的词性对仗很严格。名词对有:“青山”对“白发”, “忠骨”对“丹心”,“腰”对“头”,“权贵”对“庶民”;动词对有:“埋”对“怀”,“折”对“低”。读起来很上口。
生5:对联中还有颜色对仗,“青山”的“青”对“白发”的“白”。从这个角度来看“忠骨”的“忠”和“丹心”的“丹”就不对仗了,我觉得可以将上联改为“青山洒碧血”,这样“碧”与“丹”就对仗了。
生6:我不同意将上联修改成“青山洒碧血”,这样修改颜色是对仗了,但是李白没有血洒青山,这不符合事实,我们不能因为形式损害了对联的真实性。况且“忠骨”与“丹心”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也是对仗的。
师:这位同学的见解很有道理,我们的创作不能脱离两个字:真实。
生7:另外,我觉得短语结构对仗也很好,如动宾结构对:“埋忠骨”对“怀丹心”,“事权贵”对“为庶民”。这副对联很好地写出了李白不屈于世俗的金刚傲骨和心系苍生的赤子之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评说李白的两副对联,从外在形式到实质内容作了探讨,获得了一些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接下来,各人选择一个角度创作一副评说苏氏兄弟的对联。
(学生思考、创作、讨论,教师巡视、释疑解惑)
生8(陈亮):我先说吧。我的对联是:轼喻横木,锋芒毕露,超然台乐掩迁谪意:辙指纵土,善处祸福,快哉亭情盖连坐苦。请大家批评指正。
生9:陈亮同学的对联思想性很好,概括了他们兄弟二人血脉相连的情感。但是,我觉得“锋芒毕露”与“善处祸福”对仗不工整。
生10:我觉得《超然台记》才有“连坐苦”,《黄州快哉亭记》更见“迁谪意”。所以,我建议将“超然台乐掩迁谪意”与“快哉亭情盖连坐苦”对调。
师:大家觉得怎么修改更好呢?
生11(陈亮):老师,大家给我提的意见让我得到很多启发。我想来一个“大瘦身”,改为:超然台情盖连坐苦,快哉亭乐掩迁谪意。
(学生笑)
师:陈亮同学实践了古人修改文章所运用的“刮骨剔肉”法,“瘦”了才见精神嘛!
生12(夏强):尘世间最难得的是人性的“真纯”和“博大”,苏氏兄弟却兼而有之。因此,我的对联是:超然物外,以乐代忧,登山观水,轼怀真性情;快哉其中,化悲为喜,临风饮酒,辙有大胸襟。
师:刚才三位同学从《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的精神核心角度进行了创作,似乎还没有涉及到文章的具体内容。有没有同学紧扣字、词、句的理解来创作的?
生12(管弦):老师,我的对联是从文章内容出发来写的:望西山,濯长江,揖白云,临清风,赏烟消日出,思风流遗迹,比其子由快哉也;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观雨落雪飞,乐湖光山水,乃非子瞻超然欤?
师:管弦同学的对联很长,我们请她将作品写在黑板上。
(管弦抄写,学生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
下面请大家一起朗读这副对联!
(学生集体朗读)
生13:这副对联的内容具有形象性,面对“西山”“长江”“白云”“清风”“烟霞”“日出”“风流遗迹”疲惫的苏辙显得无比快乐,享受着“园蔬”“池鱼”“秫酒”“脱粟”困顿的苏轼有着说不出的快乐。
生14:管弦同学的对联对仗总体比较工整,主要采用动宾结构对,短语形式使得对联节奏明快,喜悦、超然的心情顿时跳了出来。
生15:另外,“比其子由快哉也”和“乃非子瞻超然欤”两句对仗很特别,上句用了肯定句式,对句用了反问句式,对苏氏兄弟的赞美之情跃然于字里行间。
师:管弦同学抓取课文词语,再组合成对联,可以说是工巧自然;同学们的评论由内容到形式,也可以说是“体”“悟”入微。
生16(李凡):老师,我的对联不但嵌入了《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文字内容,还涉及到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师:妙哉,你是一个善于联想的同学!
生16(李凡):我的对联是:清风徐来,月明星稀,笑听穿林打叶,东坡乐也;草木行列,风开云阖,坦视连山绝壑,颍滨快哉!
生17:李凡的对联着眼苏氏兄弟的人生态度,苏轼超迈放旷,苏辙坦荡达观。二人情系山水,明月清风、烟霭云霞、绿水青山,即使雾雨泥泞都浸染了他们生活的诗意。
生18(刘群):读《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我觉得苏氏兄弟所赏析的不但是山水自然,更重要的是历史人文。他们遥想远古的英雄豪杰,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我的对联是:超然台上乐超然,一蓑烟雨,二分尘土,皆有可乐;快哉亭内喜快哉,三国英豪,四方霸主,亦以称快。
生19(陈丽):我的对联是:西子湖畔,淡妆浓抹总相宜,黄州雪堂,自种桑麻三百天;秦汉故都,观山望海忆英豪,齐安快哉,独揽清风两万里。
生20(詹秋霞):刘群和陈丽同学的对联中的数字对得很工整,同时我也关注到他们内心世界超然是在现实生活遭遇挫折之后,他们的成熟有些凄怆!我的对联是:把酒问天,胸中有丘壑,却是平生有难,悲乎?披襟当风,心内无祸福,皆可无往不乐,快哉!
生21(许青):老师,我的对联是:仕途坎坷谪黄州,只见幽人独往来;心胸放达登快哉,不辞祸福共超然。我觉得苏氏兄弟一路风雨一路歌,同时进士及第,同时以文章名于天下,几乎同时为官,又几乎同时贬谪……更为惊奇的是他们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又同样豁达、超然。所以,我用一个“共”字,将兄弟二人合在一起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学生鼓掌)
师:“思想是指挥人的行为动作的潜在因素”,当我们拥有了一种思想,往往就具有了相应的行动。许青同学一下子就找到了《黄州快哉亭记》《超然台记》中表现出的苏氏精神——“超然”“无往而不快”,给我们作了一个表率。相信围绕他们的人生态度进行创作的同学一定很多,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22(王苏):我很赞同许青同学的见解,也是将苏氏兄弟合在一起写的,上联是:宠辱偕忘善处祸福,左右自有超然。下联是:穷愁俱来辗转沉浮,上下岂无快哉。
生23:老师,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苏辙以“超然”二字赠与兄弟苏轼,以“无所往而不乐”“游于物外”的理想与苏轼共勉;苏轼以“快哉”二字赠张梦得,而苏辙作记。足见二人不但是血缘上的兄弟,更是情感上的兄弟,他们是生死不弃的好“兄弟”!
师:是的,苏氏兄弟手足情深,他们不但是情感上的兄弟,还是文学上的知音人。同时,自古文章“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常常表露在文章之中。大家有没有关于二人文学创作的对联呢?
生24(陈丹凤):我的对联是:嗟乎太息,子由奇文归黄州,沉浮自适;快哉超然,东坡妙笔书赤壁,烟雨平生。
生25:这副对联言简意赅,将二人文章及其主旨包容进去了。有一个小意见,“嗟乎太息”和“快哉超然”对仗比较工整,但是“太息”二字好像不太符合文章原意,建议将这两句删去,因为下文 “沉浮自适”和“烟雨平生”已有“快哉”与“超然”之意。
生26(施秋萍):老师,我的对联是:刚难曲己,词可为典,开创豪风新耳目;直不负义,文能为纲,坚守正气显高节。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意犹未尽……)
师:苏氏兄弟一个人就是一部经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今天,同学们结合所学课文《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以对联的形式评说了苏氏兄弟的人生态度和诗词文章,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对联创作的一般方法。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对联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还有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但我们已经获得了对联创作的体验。看得出来,大家都很愉快。其实,语文学习就应该是这样——深刻而快乐。
(南京师大附中;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