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73

[ 沈林忠 文选 ]   

让语文回归到教学之本

◇ 沈林忠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多质性的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经过一波又一波教改大潮的洗礼,正在继承中走向创新,在告别过去中走向新的超越。步入新世纪,适逢新课改,与时俱进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一下子变得“时尚”起来。“时尚语文”在吸引众人“眼球”的同时,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迷惘与深深的思考……
  
  一.观察与思考
  
  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感悟。
  在新课改实施中,许多语文教师刻意求“新”,为了突出课堂的人文性和教学过程的情感培养,增大了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于是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放图片,一会儿播放影片,花花哨哨,热热闹闹。散文课上得像音乐欣赏课;小说课上得像影视鉴赏课,落实到情感的培养时又显现出思想品德课的样子。
  比如:笔者曾观摩一次优质课比赛,有四位教师执教《斑羚飞渡》,其中有三位都运用动画影片,播放“飞渡”的整个过程,画面制作、背景音乐非常优美,可谓是“美的享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然而,教师却让学生只围绕着这个动画展开讨论“斑羚具有怎样的精神”,这种做法忽视了对文章字词、语句的品读,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实,理解不透,又何谈情感培养呢?
  全新的课堂教学,全新的教学形式……毋容质疑,我们的语文课堂活了,课堂上洋溢着融融的人文氛围,学生们的语文课上,掌声连连,笑声阵阵。然而笑声掌声的背后,我们又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学生们笑过之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会只剩下这可怜的一点掌声吧?
  与以往的课堂相比,现在的语文课堂确实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是一座“空中楼阁”,学生的情感并不是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丰富的多媒体播放中被撩拨起来的,这种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呈现给学生更多的是视觉的冲撞,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感悟。可见这些做法把情感培养和文本学习脱离开来,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造成“语言的缺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躯壳。
  细细静思,不难发现,我们正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起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做法是对新课标理念的曲解。找回语文的人性美、人文美,找回语文丰厚的底蕴,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建立起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培养,成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分析与探究
  
  要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
  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
  “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与感悟的特点。”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古代许多先贤都重视全身心的感悟自得,早就形成了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
  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正好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养,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淀积素质。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那么,学生思维日益萎缩的现象就会得到根治,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也就不会是一个遥远而空泛的概念了。感悟,回归语文教学之本。
  
  三.实践与操作
  
  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能促进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这恰恰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时代渴望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策略实施的着力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诵读语段,增强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可是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
  因此,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细读语段,理解语言
  语文本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务必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一要领会关键性的词语;二要揣摩限制性的成份;三要理解警策性的句子。
  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文章末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是在细读课文时就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巧妙运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孔乙己去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符合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性格、心态和境遇。既“排”出了他拮据穷酸的本相,也透出他不少分文酒钱的要面子心理,还表示他对短衣帮无情耻笑的“不屑置辩”。若换作“掏、摸、拿、挖”,不是语言逊色的问题,而是没有上述的表达效果,甚至连“准确”的要求也未达到。
  (三)研读文段,体味语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认真研读文段,“分析语境”正是“揣摩”的有效办法之一。通过反复研读,勾画圈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语言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
  如教《故乡》,认真研读文章开头,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问句中一“横”字,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产生顿悟,平常“横”字不平常。着一“横”字就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图,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词的意思往往有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区别。词典意义是指该词的一般意思、普遍意义,包括基本义和引申义以及比喻义。有些词一旦用到具体文段中,其意义可能已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词的语境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及人物的个性、心理、素养、处境氛围、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进行比较、揣摩,来感知其特殊的语境含义。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是左右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标志,而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言,重视语境,重视习惯,重视积累——正是语感培养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也应该是今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武器。
  
  沈林忠,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让语文回归到教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