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描述和演示,引入众多的课外知识,沟通形象和影像,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语文教学,助语文教学一臂之力,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教学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学习动机是进行授课的首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对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教学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学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利用动画再现了北国雪景,立刻把学生带入了广袤无垠的世界,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课文重难点
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的形象却是丰富的。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着差距时,教师应不惜笔墨,为突破课文重难点,为挖掘文字的丰富内涵,而辅之以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谈生命》一课,冰心把生命比做“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让学生体会“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语体现的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然后再播放flash动画,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语的含义,更让学生们感受到,每一篇文章都凝结了作者智慧与心血,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确巧妙。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三.利用信息技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地下森林断想》一文,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的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无限景仰之情。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我用多媒体展现火山爆发,地下森林全貌等画面让学生领会地下森林形成的艰辛,感受地下森林的雄伟壮观,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利用课件直观显示,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勒曼的《音乐之声》,根据课文描写的形象用视频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把握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利用课件的动画、视频等功能,化抽象为直观,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勃兰克斯的《人生》时,运用课件展示文中的四个场面,使学生深刻理解这四类人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课件中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超链接所带来的便捷,使学生思维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播放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播放金锋朗读的录音带,诗人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完美的再现,令人荡气回肠,学生被热情洋溢的朗诵深深的吸引,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在教学《春》这篇散文,让学生跟着录音带朗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读几遍之后,大多都能背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的几个画面。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效,是因为多媒体播放的录音,声情并茂、清晰标准、腔调圆润、富有感染力。在《家乡的秋天》习作中,拍摄最能代表家乡秋天特点的几个图片:硕果累累的果园、金黄的稻田、雪白的棉花、清澈的小溪等,制成影集,播放给学生欣赏,此时学生创作思绪被激活,文思泉涌,写出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文采飞扬。
刘军民,教师,现居湖北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