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是一种高深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要有统领全文的能力,能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简明生动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性,使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达到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是几种长文短教的方法:
一.运用明快的呈现方式。心理学有一种“第一印象”的说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第一印象是在对某事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获得的,故嵌入大脑的程度非常深。在教学上的“第一印象”就可以理解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如何使这种呈现更清晰,留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呢?这就需要避免流水账般乏味的呈现,而需要生动明快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位老师在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识字三》的时候,她采取的是以词带字的识字方法。上课伊始,老师出示早晨云雾弥漫的画面和结霜的树枝,问学生看到什么,谁能用课文里的词句来说明这幅画,学生顿时趣味盎然,……不用多久这节课就上完了,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绝大部分学生在词组的学习中达到了识字的要求,还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省下来的时间老师就进行生字的巩固和课外延伸,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提炼明晰的课文脉络。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把本来就脉络清晰的课文往往上得头绪凌乱,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表面看是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环节紧凑,殊不知学生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变得思维麻木甚至生出厌意。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轻松地理清课文的脉络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例如,一位老师上《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角色对话很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长,设计得不好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这位老师就用几张幻灯片把课文的脉络用角色的图片展示出来,再在旁边配上对话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课文或者角色朗读时就不用整天看着书本生怕看错了,学习起来非常轻松,能保持长时间的兴趣,真是省时省力。
三.设计统领全文的提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提倡精简提问,一节课中,关于内容理解上的提问不能过多,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能引起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翠鸟》时,向学生提出:“课文里的翠鸟给同学们一个怎样的印象?”学生随口而出:“非常美丽。”老师接着说:“你从哪儿看出翠鸟的美丽?”学生很快就找到相关的内容从翠鸟的各个身体部分说明翠鸟的美丽。接着老师又问:“翠鸟除了美丽,还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下,马上找到翠鸟动作敏捷的特点,老师让学生找到能说明翠鸟机灵敏捷的根据,学生信心大增,很快就找到相关的内容,经过这样启发,学生不再是让繁琐的提问搞得头昏脑胀,而是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发掘高效的自学方式。长文短教在于教学目标是否具体,是否突出本单元重点,要求一课一得,体现“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不为才有所为”的辩证法。在实际教学中,要舍得修剪“枝叶”,扶持“树干”,促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里自主地融入学习。自学是学习的最高状态,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自学,将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位老师在上《落地的红枣不能吃》时,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如果按照常规思路让学生一段段地去理解,实在没有必要,因此这位老师就想到组织一次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落地的红枣能不能吃?她把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和反方,先让学生为辩论赛做准备,反复地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准备好能证明自己一方或能反驳对方观点的话,这个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
五.抓重点句促理解感悟。于永正老师曾经上过一节阅读教学公开课,内容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一篇长文,于老师删繁就简,长文短教。他抓住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眼泪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于老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哪儿读重,哪儿读轻,哪儿读快,哪儿读慢,而是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工夫。他将这个句子投射到屏幕上,学生每读完一个故事后,于老师让他们回头再读这段话,以情促读,多次加温,学生一次比一次体会得深,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
陈小玲,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