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52

  

《短歌行》教学案例

◇ 韩贤克 崔宏伟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翻译一句英文谚语:“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ears”(一说到魔鬼,他就出现了)然后,通过另一种翻译“说曹操曹操就到”,让学生谈谈为什么可以这样翻译,难道曹操是魔鬼devil吗?引导学生将历史上的曹操和老百姓心目中的曹操区别开来。
  接下来有要求地指导学生朗诵诗文。
  1.找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其读出感情,读出诗歌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来。
  2.让学生点评,好在哪里,不足在那里,接下来老师点评,然后再找一个学生朗读。
  二.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为了便于分析,让学生把这首诗歌的上下两段再分别分成两部分。
  明确:第一段在“唯有杜康”后面划分,第二段在“心念旧恩”后面划分。
  要想把一首诗歌朗读得非常好,就一定要把握住它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呢?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它是哪个字?
  明确:“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忧”是诗人的情感焦点,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一)分析诗歌的第一部分,看看在这儿作者为何而忧。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四句诗怎样理解,找一个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明确:对酒当歌的宴会时刻,感到人犹如易晞的朝露转眼即过,失去的年华苦于太多。言外之意是余年减少而功业无成。
  曹操这四句诗只是对自己说的吗?他有没有对别人说的意思?
  明确:实际上也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也是在提醒被人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在这里指代什么?酒,那么你们能想起的关于酒的古代诗句、词句有多少?
  酒到底能不能驱除作者内心积聚的忧愁呢?不能,正所谓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作者在这里忧的是什么呢?
  明确:人生短暂(板书)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
  作者在这儿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用意?
  明确: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太让人感动了。
  但是,光有求才若渴的热情就能打动贤才的心吗?恐怕还不行,那好,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奏。
  找一个同学,理解一下这几句诗?
  明确:这四句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成句,《鹿鸣》原是欢宴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表示表示诗人对招纳贤士的热情。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这八句虽然表现了作者求才若渴的心情,但现实却是有的人才可望而不可即,那作者在这为何而忧,就十分清楚了,贤才难得。(板书)
  5.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问:“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在这里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作者为“贤才难得”而忧。
  问:既然作者在这儿仍然为“贤才难得”而忧,那不就跟诗歌的第二节内容重复了吗?这样看来是否多余呢?
  明确:《短歌行》是乐府旧题,实际上是配乐演唱的歌词。而乐曲的主旋律往往是需要重复的形式加以强调的,那么作为配乐的歌词它的主要内容正好可以适应这种重复形式加以强化。但是作者在这里不单单是为贤才难得而忧,他还有更深的忧虑,那作者还为什么而忧呢?引导学生看下文。
  问: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问: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功业未就(板书)和人才的不够用。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人才不够用),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帮助他实现心目中的宏伟目标——统一天下的愿望。而这些在下文是有所启示的,引导学生看下文。
  6.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它有什么比喻意义?
  明确:比喻贤者在寻找寄身之地。
  哪里才是他们的寄身之地呢?答案是肯定的,曹操。
  问:那我们同学是从里看出来的呢?
  明确:光靠对贤才的深情呼唤(课文前面部分的内容)是不行的,还要有能让贤才的信服的东西。那曹操有哪些能让贤才信服的东西呢?引出对下文的分析。
  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撑起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作者引用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可能多的招纳人才,正所谓是多多益善,使人才不会产生人满为患的忧虑,纷纷前来投靠。(与前文忧人才不够用照应)
  如果说,到这诗人那种求才的用心还不周到,力度还不够大的话,接下来看最后两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日: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土哺。起以待士,忧恐失天下之贤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土哺”的意思是:为了招待来访的贤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洗澡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后来便以吐哺握发形容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归心,人心归服。
  那么作者在这儿引用这个典故有什么含义?
  总结:我们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以忧为主的,而忧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人生短暂而忧,二是为贤才难得而忧,三是为功业未就而忧。那我们同学想一想,这三方面,那个是根本的,哪个是主要的,为什么,谈谈你的理由。
  最后让学生再齐读一下这首诗歌,看看有没有新的领悟和进步。
  
  韩贤克,崔宏伟,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

《短歌行》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