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时代,各种报刊杂志谈写作技法的文章很多,而学生看了以后收获似乎不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本篇我想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实例,谈一谈写作技法中的抒情法,让学生有一个具体的感悟,或许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一.直抒胸臆法
这种技法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这种技法看似简易,有怎样的情感直接讲出来,但是它的难于掌握之处也在这里,要打动读者,作者情感的抒发,不管是深沉的或者是浓烈的感情,都要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同时直接抒发的感情不等于简单地和盘托出一泻无余,切不可把直抒胸臆误解为大叫空喊的“抒情”,要讲究分寸,注意节制。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一段描写胖子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段落,花了很大的篇幅写父亲去买橘子的艰难行为,为了表达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激之情,朱自清先生在运用直抒胸臆这种技法时,很讲究分寸,注意节制。父子之间这种火热的情感此时此境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但在文中,在写完了父亲买橘子艰难背影以后,直抒胸臆的语句只有“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先生只是通过“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把父子之间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咏物言志法
运用好这一技法,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特征给以逼真的描绘,使事物的内情与外形达到统一。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对白杨以外形是这样写的:“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白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对抗西北风,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统一的。
其二,抒怀应紧扣外物,缘物生情,有感而发,不能架空抒怀,漫无边际或无病呻吟。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先咏“莲”,描写“莲”的可贵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然后在咏“莲”的基础上言感,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怀。
其三,咏物是为了言志,言志借助于咏物,也就是说作者所选择的客观对象与作者所表达的主观感情必须契合交融,在画面中注入激情,在文辞中潜含哲理,从而给人以艺术感染的思想教育。杨朔的《荔枝蜜》,先写蜜蜂辛苦地采花、酿蜜,然后写劳动者在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创造美好的生活,酿造生活的甜蜜。由于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感,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三.托物喻理法
从赞扬或评析一事物着手用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写法就叫托物喻理法。托物喻理可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具体、浅显的、常见的物中。因为它具体,可使读者感知,因为它浅显,易为读者了解。平时我们爱把“红蜡”喻为教师,红蜡的颜色喻为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红心,“红蜡”燃烧成灰了,自己不存在了,却把光明带给了人间。喻老师一生一世的无私奉献,在三尺的讲台上,早如青丝暮成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才,对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情景交融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散文,常常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所谓情景交融,指的是作者在写景时,对景物倾注了内在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无论诗文,这种技法都运用得相当普遍。
山水本是没有灵性之物,但在作者饱含情感的笔下,赋予一定的生命,产生出了强烈的审美情趣,震撼读者的心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些本没有灵性的景物,就因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就把“游子思乡”的离愁传达出来,一切景物都带上了“凄凉、离愁”的色彩。
童松山,教师,现居湖北黄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