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一.问题式教学的理论支撑
1.从学习的心理学角度。问题式教学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动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问题式教学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建立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的。
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问题式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一种开始。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精神状态,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问题意识是人的本能,故创造性也是人的本能。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
二.问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文本性原则。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让学生为之陶醉,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
2.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的主体是教师。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和生成是和谐统一的。新课程关注预设,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新课程关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和生成的完美融合,是师生关系的完美融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
3.可对话性原则。问题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如果话题太难,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听而怯言,无话可对,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易,就毋庸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问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层次性原则。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或问题的串联来组织教学,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三.问题教学的模式构建
问题从何而来?——从思维推理而来!“逻辑规则,或者更准确地说,推理规则,是程序的规则。”(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课程的结构是作为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的研究。
教学模式就是对“组织知识”的研究与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所有的教学都需要一种程序,激发智慧的创造性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在实践中构建并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教学显示出了科学的思维规则,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2.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3.质疑再探: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三疑三探”好在一个“疑”字,妙在一个“探”字。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探”是探索、探究、试探的意思,既然是“探”,就不是把现成的答案说出来,而是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也正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问题。
构建教学模式,可以改变教学的无序状态,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发挥课堂结构的整体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造性阅读教学需要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支撑,在“教无定法”中显得有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活动在井然的秩序中开展。
陈严,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