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知识是海洋,问题是浪花。一节课是上得波澜壮阔,还是风平浪静,关键在于老师的启发教育。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一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二是教师激疑致问,师生共同解答。教师设置让学生产生疑难的情境,促使学生质疑发问,师生一起寻求答案。三是学生自发地提问。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陈述自己的困惑或不同看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而解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误区:1.习惯性地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如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表面性地提问。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急于求成地提问。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没有新意的提问。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令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6.惩罚性提问。发现某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甚至不如不问。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教师在应用提问技能时有以下要求:
一.提问要有“干”
“干”即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而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点、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揭示薄弱环节。应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在于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这样依次设问:百草园的生活怎样?三味书屋的生活怎样?二者在作者看来有无异同?三个支架性问题构成本节课思路清晰的探究结构,水到渠成地推进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小结。
二.提问要有“序”
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经过思考和努力就能解答的问题。
教师提问注意既可化难为易,又可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探究《皇帝的新装》一文,围绕中心词“骗”设计问题:是谁骗了皇帝?皇帝为什么受骗?我们怎么做才不会被骗?最后探究出“私利之心才是受骗之源”的生活感悟。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文本到现实,由文学形象到自我释放,既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体现着科学教育的本质。
三.提问要有“度”
文本探究既可以纵向延展至生活层面,也可以横向延展至有可比性的其他文本,而后者恰恰是广度意识的体现。如品味《背影》一文的构思之妙时,可设问:文本选取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视角——背影体现亲情,那么你了解哪些表现亲情的诗文?它们分别运用怎样的视角来构思?学生可比较学过的诗歌《游子吟》、散文《散步》等反思小结:既可以用人物肖像的某一部分,又可以用某一场景描写为视角体现亲情。这种同类题材的作品作比较进行设问,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认识,而且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写作视角,使文本探究言在此而意不仅于此,延展课堂探究和学生思维的广度。
四.提问要有“变”
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地方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可以使用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答案;采用试探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更深一步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有许多识记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找。如“释义”这一环节,需积累的文言词汇有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之、者、而等。学生对这些词汇掌握好了,自然也会提问题,解决问题了。
教学机智具体表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这主要包括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性情况应变和授课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应变。如我教《天上的街市》时,一位男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牛郎织女早就被王母隔在天河两岸不得相见了,诗中怎么又写他们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呢?”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一定要沉着。教师先表扬学生善疑的精神,之后解释:“这是诗人大胆扬弃了神话传说中爱情悲剧内容和统治者的恩威内容,重新构想了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境,借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
在讲、练、读、议诸环节都可以问答或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也可以在学生注意涣散或困乏时提出问题来集中注意,唤起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运用转入、点题、指引、沉默、暗示、查核、强化、引伸、更正等技巧,启发学生答问,推动学生参与。
五.提问要有“趣”
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要抓住兴趣点提问。如我在才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当讲到鲁达消遣郑屠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这个欺弱怕强的屠夫会有什么下场呢?此时的学生兴趣高涨,我却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起书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提问要有“感”
感即感染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如对学生持支持的态度,在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用语方面学生都比较受欢迎,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期待、信任和鼓舞,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满怀信心的去学习去思考。
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与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置疑式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台阶式
所谓台阶式即通过铺设台阶,减缓坡度,由易而难地提出问题,化“大步”为“小步”,使学生渐进式地但又是系统地获得知识。课堂提问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此时,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层层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点拨式
在教材的关键处或学生容易忽略而又重要的地方设问,往往能起指点迷津、引起警觉、预防错误的作用,好的点拨与指要式提问还能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引领学生寻幽探胜、进入佳境。例《故乡》一文第二部分闰土的一段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这些话看起来很简单,中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描写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的。但这时教师却提出一个问题,“第六个孩子几岁了?”学生原先没有注意到这点,查书后才回答“只有五岁”。连五岁的孩子都被迫参加劳动,但总不够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这些看起来并不难懂的字句里,包含着很深的内容。
四.对比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比”中加深理解、掌握知识。“比”,既包括确定事物或概念异同的“比较”,也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在课堂教学中,就易混、易错或相似、相对的词语、文章、概念、原理等进行比较或对照,提问的角度和表述可以说多式多样,应用也极为广泛。例特级教师于漪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思想家,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量的珍贵的思想财富。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就十分明确地突出了伟大思想家的形象。
五.灵活式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
六.综合概括式
综合式提问是在对事物进行分析,弄清各个部分特性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将分析过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特性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较深入的整体性认识,然后对问题作出解答。
综合式提问必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由于分析综合都可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因此,综合式提问的深浅层次是很不一样的,而分析综合的水平集中在思维概括的程度上。例在教《荷塘月色》时,为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可设计这样一组大问题:
1.标题《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这一设疑关系到对全文内容和文中所描绘景物特点的理解和概括。
2.本文安排材料的线索是什么?是行踪、写景抑或感情的流露?此问题涉及对全文主旨和结构的理解。
3.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与下文哪些地方关联着?此问题能触及全篇的“文眼”,是理解全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的“钥匙”。三个问题的提出起提纲挈领作用。
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锻炼,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孙改华,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