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502

[ 王廷荣 文选 ]   

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

◇ 王廷荣

  目前在实施新课标的热潮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求学生从人本论上认识德育自育的重要性
  
  在人的自我本性中,总是存在着两个面,一个是积极面,一个是消极面。换句话说,人有美丽的一面和丑陋的一面,有优秀的一面和卑劣的一面,有高尚的一面和低俗的一面,有诚实的一面和虚伪的一面。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张扬积极面发挥应有的效能,而严格抑制消极面,以减弱它对积极面的干扰和阻碍,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因此,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德育教育,无不起着“扶正辟邪,争荣去辱”的作用。事实证明,那些将自己积极因素发挥得好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业上取得显著的成效。
  打开历史看,古代儒家教育很讲究德育教育,其最高标准是培养圣贤。历史上那些圣者贤者,的确在积极面的张扬和消极面的控制上,做得至善至美,令人敬仰。要求学生明白这些道理,严格控制自己,背离消极面而发挥积极面,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二.教育学生实施必要的德育自育措施
  
  在培养学生德育自育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尽可能的采取一些必要措施。
   首先是自我心态的调控措施。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求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德育自育中必备的心理品质。失败时,调整心态,保持坚持不懈的自信心;当利和义现前时,调整保持公平正义心态;在学习过程中,调整保持清净无染的心态;接受别人批评教育时,保持诚恳心态;看到同伴朋友由于没有控制好自己而尽管犯错误时,要有一个帮助他们改过自新的心态。这样有意识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心理调控,经常保持纯洁而高尚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能给自我德育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要求学生积极接受适当的惩罚教育措施。许多从事教育者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笔者认为,让学生接受一定的惩罚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承担一定的惩罚结果,以磨练自己的品德意志,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提高德育自育的能力。但它与体罚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罚是老师宣泄个人情感的一种表现,是非理性的,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惩罚是学生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明辨是非的一种手段。如学生犯了严重错误,老师和同学提出严正的批评教育,帮助他们及时改正;作文太潦乱,让他们重抄一遍;指定应当背诵的篇段不能按时背会时,要求他们必须按时背会等等,这些都属于惩罚教育的形式,实施这样的措施使学生容易保持自律自育的习惯。
   第三是要求学生养成自我省察习惯的措施。古代曾子有“一日三省身”之为。笔者认为,在学生中也不妨吸其古训,提倡自我省察、自我检点的做法,也能达到自律自育的目的。在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后,要求他们抽出一定的时间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断,那些做对了,那些做错了,明辨是非,扬长避短,沿着正确的道德
  指向不断前进。
  
  三.教育学生提倡立志读书,锻炼德育自育的能力
  
  立志读书与德育自育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个别特殊学生胸怀大志,确有立志读书的意识,他们的道德取向标准比较高,而德育自育的能力也较强,因此,在事业上的成就的确很高。还有一些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迫于现实生活,从小就经受着艰苦生活的磨练,加之在平时,无论家长还是老师给他们灌输一些朴素实在的读书理想,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树立起自己心目中的读书志向,于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自律心态对自己的行为起着积极的调控作用,使自己去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可见,这种由于立志读书而引起的自律过程,既锻炼了他们的自控能力,又提高了德育自律能力,长此以往,形成一种习惯力,有了这种定力,便易于养成德育自育的良好习惯。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立志读书,对德育自育能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学生的德育自育在整个德育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好习惯,立志学习,勤奋读书,提高各种素质,去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王廷荣,男,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