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29

[ 赵成锋 文选 ]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 赵成锋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这就要求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确立学生求真的知识原则,还要为其树立求善的道德原则,同时培养学生求美的情感原则。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丰厚而深广的人文性、抒情性是古诗词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情感体验必然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习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古诗词蕴涵丰富而深广的人文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体验其丰富而深广的情感,那么长期以往一定会在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方向
  
  古诗词的内在特质是作者创作的出发点,是欢悦还是离愁,是写景还是抒情,这都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不同场合,不同时段,诗歌的内在特质都是不同的,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观沧海》一诗,就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此时诗人亲率大军追歼袁绍残部,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从而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所以我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有意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感受曹操的豪情壮志,并且还让学生去模仿曹操当时的情态。又比如人教版将《关雎》编入九年级语文课本,必定有其依据。因为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极易与《关雎》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歌的内涵。所以,在教学《关雎》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情歌打动学生敏感的情感神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民歌“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上你的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上那马车来”中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独白,从而理解古诗中抒情主人公思念成梦的浪漫色彩,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既容易掌握文本知识,又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容易产生创作冲动。孔子对《诗经》内容的评价是“思无邪”,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可见,古代的孔夫子对男女之情比我们现代的某些教师要看得清楚明白。
  
  二.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好古诗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和文学素养。
  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调来朗读,因而忽略了古诗词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为此,我认为:教学古诗词时,不要忽视了诵读,它是感悟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早晚自习和课外阅读课的优势,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习教材和《课标》中推荐的诗文篇目,并指导学生注重诵读的节奏,诗词的韵味和音乐美,让学生在教学之前先熟读成诵,然后与教师共同感悟欣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水平。
  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诵读效益,师生经常一起或朗读、吟读、唱读(用各自喜爱的歌曲、戏曲等的优美旋律把诗词演唱出来)、背读、译读;或共同背诵,听写、默写;或合作学习,相互赏析。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去真切地体验诗歌的情感。
  (二)在意象中体会复杂丰富的感情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三)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体验古诗词中的情感
  有关研究证明: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关联,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声形并举、音画同步地刺激学生感官。例如:我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学生对于边塞风光所拥有的表象十分贫乏。因此,在教学中就截取了电视作品《唐之韵》中关于本诗的有关内容:汉代敦煌具有异域风情的胡马驰骋的砖刻图,浩瀚无边的荒漠,横贯中原的黄河,冲天而起的狼烟,以及徐徐而沉的落日,这些无不给人一种苍茫坚毅之美,再配以相关乐器的合奏,更加渲染了一种恢宏、豪放的美。另外,主持人浑厚的朗诵和解说,也无不令学生浮想联翩,沉浸于无限的遐思之中。这时,诗人和学生的心灵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直接发生了面对面地碰撞,诗歌、绘画、音乐三者有机结合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心,最大限度地使他们融入到诗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四) 在比较中拓展延伸,强化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古诗词的教学,一般情况下只停留在对该首诗词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意图、思想内容、主旨等方面进行赏析,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也无法体验诗词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这样一来就造成学生只知道去死记硬背诗词的内容。我认为,在教学中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发现、体验其真实情感。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把白朴的《天净沙·秋》放在一起来进行赏析,前者前三句所罗列的九种景物其实都是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出现而作的铺垫,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而后者则是通过描写秋景,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古诗词的情感教学,我认为还没有足够引起广大的语文教师的重视,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去感悟体验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得以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赵成锋,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