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那么怎样处理好教材,用活教材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第一、对教材进行开放式处理,创设新角色,促进动态生成。
创设新角色是在课文原有角色的基础上,增添新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任。由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地感受理解。例如笔者在一所中学听《烛之武退秦师》一堂公开课时,上课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本中各个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与自己的兴趣扮演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各个角色。学生对此反响热烈,积极踊跃参加,这样,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在动态生成中完成了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
第二、突破教材的束缚,设计新的训练点,促使动态生成。
这个新是有新意,能够启迪新的思维,新的想象,富有诱惑力,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笔者在《山羊兹拉特》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争取引导学生与课本展开一次深层次的对话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山羊兹拉特》是一篇极其感人的小说。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山羊兹拉特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它那种为了“我”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较圆满地欣赏了《山羊兹拉特》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我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要求以“这是一次什么样的交流”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写作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如“生死抉择的”、“跨越生死线的”,“超越生命极限的”、“心灵升华的”,“启示人类的”等等。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语文的内在交流、深沉对话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这一堂动态生成的语文课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程式化的说教所不及的。
第三、注重教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使动态生成。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用心感受与思考”一堂作文讲评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来感受马思聪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同学们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感人细节,很多同学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美丽,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通过音乐与各种画面的有力渲染、调动,同学们能够充分地用心感受与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许多感人泪下的文字,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张力与活力。正是由于运用了音乐、绘画等多种教学手段,为我这堂作文教学课营造了气氛,创设了情境,能让学生“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最终在动态生成中完成了这堂作文教学课质量的升华。
第四、延伸教材,拓展阅读,在动态生成中完成语文课堂的高效。
语文课仅仅靠课本是不行的,必须把书本变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开放必须是有机的、有效的。所谓“有机”就是课外阅读不仅要与课文相关,而且阅读是由教师引导、有时间保证,有读后反馈。所谓“有效”,就是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确实丰富了对课文作研究的材料,有助于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率。教学《江南的冬景》时,在通读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散文,让同学进行深层的比较阅读,到第二课时深读时,学生由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阅读个性,从各个角度深层次比较研究,课堂交流时表述的头头是道,取得了良好的、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体验,了解更多的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开放教学过程,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机智处理问题,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处理教学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如我在听《想北平》这一课之前,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少同学对文中作者把自己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的这个比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不少疑问。于是,教师打破了一般的教学思路,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备课的依据,设计出了全新的思路。教师由“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作者对“微笑”和“落泪”的描写和阐释。继而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把北平比作母亲而难过落泪的心情。结果,学生被深深地打动了。这堂课既完成了鉴赏文本的技能目标,又达成了体会情感的情感价值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深沉的“教学对话”,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新课标认为:“教学对话”是发生在教学过程或教学情境中的对话,也即教学过程中活动主体之间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交往与互动。而有效的、深沉的教学对话可以让文本中还没有进入学生视野的层面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水平。有效的、深沉的“教学对话”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读完《泪珠与珍珠》这篇美文后,教师让同学们与文本进行对话,共同探究这篇课文的主旨,同学们在研读课文后,有的提出了这篇散文是思乡怀人的,有的提出了这篇散文应该是涉及到人生境界的,还有的认为这是一篇感恩主题性质的散文,同学们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丰富的,但不够准确,有的甚至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仔细研读课文,抓住文章的线索与脉络,与文本进行深沉对话,去领会琦君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痛苦,在这篇散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的体验:人对于痛苦的理解有一个过程,痛苦会使人的心灵变得温和厚重。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第三、鼓励质疑、求异思考,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受定向思维限制,在课堂上同学们想问题,写作文思路不开阔。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求异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是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想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质疑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多鼓励学生感想、敢试,敢于说真话、说新话,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对权威的定论提出挑战。笔者在一次语文课堂上就“班门弄斧”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确立观点,展开讨论:同学们能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能主动积极从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课堂气氛充满着生机与浓烈的人文气息。课堂高潮处,几个同学为了己方的观点甚至展开了一对一的攻辩,这个时候,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语言才华。
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我们无法预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并且注重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始料未及的体验、出现的偏差、甚至与预计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将其作为一种新的、不可重复的、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生成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
盛世昌,教师,现居浙江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