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教育。而学校作为创新教育的摇篮,就要根据现代化的先进教育理论和创造性教学的科学原理,遵循人的创新活动的心理发展规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互动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为教师,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和谐气氛,营造创新条件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的基础。要想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必须有培育创新人才的空气,对于语文学科,尤其要注意的是打破过去“满堂灌成见,学生听不见”的陋习,大力开创民主开放教学的新局面。
三.塑造独立人格,提供创新后盾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若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则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自行探索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接按教材介绍的各种方法去探索,也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加以改进,还可以直接查阅有关资料,更可使用与众不同的其他方法。例如:在教学《跳水》时,当谈到孩子必须从桅杆上跳到水里时,学生发表了很多不同的意见如:有的学生说孩子可以慢慢蹲下然后双手抱住桅杆向帆的中心支称点靠拢,再顺着中心支称点往下滑;有的学生说可以向直升飞机求助等等。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对比思考、分析,再灵活应用这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去自行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可得到培养。
四.实践与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参与,自主地探究,自信地表达,从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讲故事”、“演故事”等比赛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改编课本,将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改成课本剧,这样,使得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学着编课本剧,然后在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演,先让学生分组表演,接着汇报表演,师生再一起评议,学生们都兴趣盎然。这样,让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大胆实践,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巩固,创造性地掌握所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了创新意识,教师才更有教学魅力;有了创新思维训练,课堂才更有活力;有了创新的精神,学生才更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课本,植根于现实,再超越于课本。培养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觉,他们的文学素养高了,能说会写了,创新精神有了,这样学生才符合时代的需要,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焕发勃勃生机。
胡学慧,教师,现居江苏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