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55

[ 李晶莹 文选 ]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 李晶莹

  课程分析:本文是一篇演讲辞。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极其感人的充沛的情感。感受这份情感,既是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习演讲辞的特点,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演讲并不陌生,但演讲辞的特点及如何把握其特点,学生并不熟悉。就本篇演讲辞而言,学生还有国别与时代的距离感,因而学习兴趣并不浓厚。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问题的探究中来。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诵读,掌握品味情感的多种表现方法。
  2.品味语言,能够评价演讲者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角色转换,在体验、交流、碰撞中,激发思想火花,提高阅读能力。
   2.从不同的角度品味情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3.品味语言,体会和揣摩本文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审美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学生收集、整理、总结奴隶制度下黑人的悲惨境地,学习、理解马丁·路德·金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多角度地阅读,体味文本的感召力,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
  教学媒体设计:
   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搜集整理奴隶制度下黑人生活的素材(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视频),以便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查找作者马丁·路德·金的生活经历,以便更好地感受这篇演讲的魅力。我节选了马丁·路德·金现场演讲的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现场气氛,更好地品味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说它著名,是因为作者马丁·路德·金是个不平凡的人物。他是什么人?还有,这篇演讲也因特定的背景而著名,那么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表的呢?
  在这篇演讲中,他代表广大黑人发出了正义的呼声。那么,美国的黑人究竟遭到了怎样的不公的待遇?之前让同学们查阅了当时美国黑人生活的资料,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
  课件视频:美国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片断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这次演讲的背景,并展示收集、整理的黑人的悲惨生活的资料,有文字的,也有视频资料(节选自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
  二.教学过程
  (一)体会情感,激发兴趣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调动了场下所有人的情绪,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
  指导同学通过课前预习,从多角度思考作者的演讲具有的巨大感召力。
   生1:再好的演讲辞,如果碰不到一位激情饱满的朗诵者,也会黯然失色。所以,我认为马丁·路德·金当时的演讲一定是饱含激情的。
   生2:他的演讲辞写得既优美又有气势,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等多种修辞。
   生3:他讲出了黑人的心声,自然倍受欢迎。
   师补充:我们要想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心声,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角色转换法。现在,设想我们就是当时听众中的一员,或是黑人,或是白人,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自主选题,合作探究
   设置了三个研讨组:朗诵组、角色转换组(黑人或白人)和修辞组来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情感魅力。
   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个组合,选取一个问题组进行探究。学生把承担的问题总结整理记录,上交老师。
   朗诵组:聆听和指导学生通过朗诵来品味作者的情感。
   生1:朗诵第10~14段,“绝不会满足”,应读出坚定的语气,表明了马丁·路德·金的立场。“不”这个字,更应读得简短而有力,更展现了黑人绝不妥协的坚定立场和坚决斗争的顽强精神。
   生2:朗诵第18~26段,金提出的梦想是那样的美好,语气里没有大海咆哮般的愤怒,而是潺潺小溪般的轻灵、柔美,给人憧憬。
   生3:第28段和第32段都有歌词,这些歌词的朗诵应是节奏舒缓的,洋溢着欢乐的情感,那美好的梦想象一只和平鸽把欢乐的祝福传遍美国的每个角落。
   教师小结:朗诵可以比较直接地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诵时要根据需要恰当地选用一些表现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课件投影:表现方法——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
   修辞组:
   指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进而体味情感。
   生1:第1段把“林肯的庄严宣言”比作灯塔的光芒,给人光明,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生2:第2段把“黑人的生活环境”比作“穷困的孤岛”,很形象地写出了黑人倍受歧视的生活困境,令人同情。
   生3:第4段把“没有实践的诺言(《解放黑奴宣言》)”比作“空头支票”,给人一种空欢喜后的失望感受。
   生4:第6段把“自由平等的理念”比作“爽朗的秋天”,给人一种清爽、舒适感;把“义愤填膺的情绪”比作“酷暑”,让人难以忍受。
  运用了排比修辞:
   生1:第2段由“一百年后的今天”引领的几个排比句,把黑人生活的悲惨现状一幕幕展示在大家面前,令人悲哀,同时也催人警醒。
   生2:第18~26段用排比句来表达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些“梦想”又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大家面前,让人听到了欢笑,闻到了芳香,感受到了甜蜜。
   生3:第29~32段,“让自由之声”响遍美国每个角落,运用了排比修辞,很有气势,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这些自由之声仿佛一股股的热浪滚滚而来,此起彼伏,震撼着在场每一位听众以至所有美国人的心。
   教师小结: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课件投影: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角色转换组:指导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来设身处地地感受听众的内心世界,从而品味真情。
   生1:假如我是一位黑人,我听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中提到我们黑人的生活现状(穷困、受歧视、地位卑微),那就是我和我的黑人同胞们的悲惨生活,这牵起了我心中无限的痛苦之情和悲愤之情。我被鼓舞,我想投身到斗争中去。
   生2:假如我是一位黑人,我听到马丁·路德·金的一个个美好的梦想非常地激动,这些梦想就如一团火焰温暖着我的心,使我失望的灵魂找到了希望的归宿。
   生3:尽管我是一个白人,但我被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深深地震撼了,他说到黑人的生活现状——生活在贫民区中,不能享受到住旅馆的待遇,没有选举权等,都是真实的,但之前我没有去用心体会黑人的感受,以后我要在白人中宣扬平等思想,帮助黑人申张正义。
   生4:我是一个白人,以前我也歧视过黑人,很无礼地让他们给我让座。听了马丁·路德·金的美好梦想,我感觉黑人兄弟是那样的高尚、宽容和善良,我要洗净过去罪恶的灵魂,用一颗爱心去接纳黑人同胞,并带动我身边的亲人、朋友投入到爱的洪流中来。
   教师小结:我们进入了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件投影:角色转换产生情感共鸣的示意图
  (三)延伸拓展,提升价值
  马丁·路德·金发表这篇演讲的当天,肯尼迪总统就邀请他到白宫做客。可见,这次演讲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马丁·路德·金也将作为英雄永载史册。下面再从个人的经历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这位英雄。
  学生活动:展示马丁·路德·金的生平资料
   课件投影:马丁·路德·金发表这篇演讲的当天,肯尼迪总统就邀请他到白宫做客。1964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968年4月4日,不幸被枪杀,当是只有39岁。马丁·路德·金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精神一直长存。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将金的诞辰日定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金的诞辰也成了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教师小结:伟大的英雄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精神一直长存,并且鼓舞着黑人不断前行,他的正义的呼声也在美国的历史长空中响彻着。让我们看一眼今天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吧。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今天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
   课件投影:20世纪结束之前,白人早已习惯了大量的黑人官员、黑人警察、甚至黑人部长,更不用说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黑人白人的共同活动,甚至已有了不少白人与黑人的通婚。
  教师小结:现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更表明了和平的火焰正在慢慢消融种族歧视的冰山。马丁·路德·金的高贵灵魂可以享受天堂的快乐了。最后,让我们听一段他的现场演讲,再一次感受心灵的震撼。
   课件投影:播放《我有一个梦想》的片断视频
   三.迁移深化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生活,抒写个人感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不少于400字。
   四.结束语
  本课同学们从朗诵、修辞和角色转换几个不同的角度研讨,体会到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巨大感召力,打开了思维的多面窗。
  
  李晶莹,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教师。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