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512

[ 王秋霞 文选 ]   

用故事激活学生的神经

◇ 王秋霞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感性认识占绝对优势。如果我们能够用形象化、直观性的语言为他们创设宽松而饱满的想象空间,就能够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思维的热情,尽情绽放思想的玫瑰,使他们随心所欲地学习,永葆对语文的那份纯真、自然与悟性。通过教学实践,用故事很容易激活学生触摸
  语文的神经。
  
  一.用故事开启学生的心智。
  
  对古诗,一二年级小学生背诵易,但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却相当的难。因为古诗的语言概括力极强,内容深奥,与小学生的生活很远。所以给一二年级学生教学古诗,采用编讲故事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通俗地理解诗意,还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天,一个小孩和他娘去舅舅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路。路上遇到一个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好都在做午饭,家家户户冒着炊烟。娘儿俩刚好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息。亭子外面,枝繁叶茂,鲜花盛开。小孩越看越喜爱,情不自禁地伸出指头数花儿:“一朵、两朵……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春娃娃。他刚要动手,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摘一枝,他摘一枝,后面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后来,这儿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故事讲完了,可学生们仍沉浸在故事里。一个个入了迷。因为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学生很乐意回到文本的对话当中,充满激情地全身心投入到古诗的朗读中,很快就能背诵。课堂效果无疑是很好的。这也符合我们教学的初衷,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古诗的兴趣也就足够了。
  
  二.用故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讲故事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能为师生之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这既是师生、文本之间一种平等交往关系,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方法策略。在上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引入话题:“大家喜欢月亮姐姐吗?”孩子们齐声回答:“喜欢!”“那我们今天也做一回月亮姐姐好吗?”孩子们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争先恐后要讲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发生的小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渲染了“老鹰抓小鸡”的热烈气氛,有的眉飞色舞地讲述“打沙包”的激烈场面,有的滔滔不绝描绘“编花篮”的有趣情景,还有的充满自豪地叙述了自己在“跳绳比赛”中荣获冠军的过程……而且大部分孩子讲故事都能做到顺序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那些胆小、“嘴紧”的孩子,我便深入小组鼓励,与他们进行“零距离”对话,教给他们讲故事的方法,并渗透讲故事的要求(声音要响亮,注意表情、动作等,故事要短小、有趣味,还要讲得生动)。这样给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拓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强,情之所至,人人畅所欲言,真正实现了“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也为一些不敢发言的孩子消除了恐惧心理,使大家都敢说、愿说、乐说。
  
  三.用故事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文以载道”,语文老师承担着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教会孩子怎样做人的双重任务。当面对一些学习兴趣不浓,作业拖欠,书写不认真,撒谎等诸多不良现象时,我给他们讲了少年梁颢的故事:梁颢父母早逝,由叔父收养。她自幼喜好读书,可惜叔父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梁颢只好借别人的书,连夜抄出来,然后再仔细钻研。他不但对借来的书倍加爱护,而且向来是说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很守信用。寒冷的冬夜,他为了将借来的书按期交还主人,他的手脚冻肿了,接着抄,砚台结冰了,仍继续抄。后来,梁颢考上了状元,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故事虽小,但却反应了很重要的道理:一个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的人,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树立了诚实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尺。这个故事不但能使学生受到刻苦学习的教育,同时也能使学生从小养成言而有信的优秀品质。
  母语给人的是智慧,把故事带进语文课堂,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才智,既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学生触摸语文的神经,又能提高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做人的道理,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王秋霞,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用故事激活学生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