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形、声、色、情四者俱全,协调展现。
多媒体教学恰恰符合语文教学的这一要求。
首先,从多媒体形的功用看:
多媒体教学,能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录像。让那些学生从未见过的场景和画面如在眼前,让那些抽象难懂的意境迎刃而解。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用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形特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来象征抗战时期,北方军民团结向上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
这种象征手法,在教学中若单单用话语讲解,即使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也不易完全理解。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相关的照片和录像,效果就不一样了。
那真是鲜活有趣,以一当十。
备课时,我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这种功能。
当学生看了在黄土高原恶劣环境中倔强生长的白杨树的图片;看了抗战时期北方军民与日本鬼子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的录像后,老师顺水推舟,稍一点拨,学生就能准确悟出白杨树与抗战时期北方军民二者的相似点。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多媒体教学不但能使有形的东西直观化,还能使无形的东西具体化。能让学生耳目一新。
我教学《海滨仲夏夜》时,借助图片变抽象为具象,效果很好。
《海滨仲夏夜》一文,抓住了从夕阳落山到月升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变化,描绘了海滨仲夏夜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休憩、欢愉的场面,抒发了对美好景色、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学生年龄小,见识有限。有的学生还没见过大海。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几幅图:浪峰霞光图、天幕明星图、海面灯光图、沙滩人群图、海滩月光图……布置学生依图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在分析了课文,总结了海滨仲夏的特点后,老师又播放了有关家乡晚景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自己家乡的晚景有何特点?布置学生若以往没留意看,那就今晚回家好好看看,写下来。看看自己家乡的晚景与“海滨仲夏”有何异同。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多媒体展示的完美的画面,可使学生萌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色彩能使人产生复杂的心理作用,因为每种色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所以丰富的画面能引人丰富的联想。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就借助多媒体把课文内容制成了五幅生动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配乐朗诵课文时,相应地更换着图画。学生通过美的画面,领悟了春天的特点,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此外,学生还在美的画面和音乐中获得美的陶冶,培养了观察力、注意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其次,从多媒体声的功用看:
用多媒体来辅助语文教学,除了能让学生看到课文中用文字描绘的场景和画面,还能在教室里亲耳听到无声的文字描述的声音:如风声雨声松涛声;马嘶猿啼黄鹂鸣……这些声音能让学生有置身其中之感。课堂就变得鲜活了,亲近了,广阔了,学生就不会感到厌倦。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听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优美的音乐。
贝多芬说:“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的更美。”
在语文课堂上,音乐确实有它不可替代的功效。
我在教《听潮》时,借助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伴着音乐屏幕上出现了茫茫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画面定格了,音乐停止了。学生仍沉浸其中。老师就又接着放范读课文的录音。
移花接木。有了以上的引入,学生理解起《听潮》来,就容易多了,对课文内容的联想也丰富多了。
优美的音乐辅以生动的图画,犹如给每个学生的头脑注入增进思维与想象的激活物,使他们的大脑随着文字的讲述和生动的画面去捕捉文学塑造的形象,在脑海里展现千姿百态的意象。
这就是多媒体提供给我们语文老师形与声方面的便利。老师有了它,教学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学生也感觉语文课堂再也不平板沉闷了,而是变得立体鲜活起来了。
甄树存,教师,现居河北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