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如何将“导”、“写”、“评”三者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文学教学与课外文学阅读指导全效学习方案落到实处,这是老师们煞费心思的问题。因为“导”是“写”的指导,“评”是“写”的反馈。下面我就自己在文学教育教改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
一.精“导”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缺少,因为这是学生作文“快”起来的关键因素。对此,我结合我校以前所搞的作文思路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文体分专题成系统的写作指导,既让学生把握了各种类型作文的写作思路,同时也不忘进行快速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指导。虽然说文无定法,但实际上,思维的许多方法,都是以思路为基点的,而正确的思路也就是有规律的系统,它同样是有条理的,有顺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如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我就设定了一种思路模式:概括——联想——析理——总结。有人会说,设定这样的思路模式岂不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其实不然,模式也是互变的、互动的,因为此模式可生发出各种各具特色的新思路,恰恰是开拓了学生思维之路,鼓励个性化阅读,使写出的作文不拘一格。如看图作文写作,我设计的总思路是:①仔细观察,抓住特征;②先总后分,理清层次;③图文兼顾,面面俱到;④由实入虚,揭示寓意。学生在接受这一思路模式时,会自主地进行调整,如总与分的先后调整,分的过程中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等调整与互动。这样,学生有一定的思路可循,拿到文题就不至于无从下笔,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又不至于千篇一律,而是遍地开花,万紫千红。
二.快“写”
有了精“导”这一环节,我所教的学生,就没有无从下笔者了,而往往一看到文题,分把钟就能把握题意,确定思路,洋洋洒洒,顺理成章地达到40分钟(或45分钟)800字的要求。当然,在写作过程中,第一,需要我们的学生拓展思维,敢于发散,大胆创新,善于收敛;第二,要勤写,不能因为我对各种类型的文章有了一套完整的思路模式就万事大吉了。如果真这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文学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里不应该有任何侥幸的心理。因为要在无数条路中辨认出自己所要走的路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勤写作,多实践,在实践中调整思路,把握创作的规律。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把握了“思路”。清人唐彪在谈到写作时说:“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这里所说的“理路”,就是创作的“思路”,只有常作,才能常熟,也才能常新。
三.巧“改”
有教师说,作文教学中,学生写的作文多,老师要放下担子,不必去改,应该让学生自批自改。确实,让学生自批自改是批改作文的一种方式,但老师也还得亲自评改,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实践才能有所反馈,教师的作文讲评都会落到实处。那么,怎么改才是有效的方法呢?我的经验是:“快”、“点”。
“快”的好处是,一方面让教师从繁重的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搞好教学总体设计,另一方面,能够及时进行师生交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高。作文评改中,我往往“点”到为止,不求其“全”,不求其“精”,而是突出重点,总体评价。以点评审题立意为主,以表扬鼓励为主。评改后马上将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对这种作法大为“赞赏”,看完评语,总有自己的一番看法,或说老师“点”到实处,或与老师一同商讨改正之法。总之,那积极性较之以前大有提高。国外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激励作用。”“为了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促进作用,首先在教学工作中要及时地很好地对待教学的检验工作;此外,对于学习结果不但要作一般的评定工作,而且要进一步作出评价。”因此,尽快地完成作文评改的过程,是提高作文评改效益的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当然,精“导”、快“写”、巧“改”并不是写作的万能钥匙,还需要学生加强阅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也要立足于“快”。要充分发挥阅读文章的“范本”作用,从仿写入手,举一反三,逐步积累写作的套路与技巧,积累语汇,提高语言基本功,从而构建课堂文学教学与课外文学阅读指导的全效学习方案。
朱文军,教师,现居湖南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