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517

[ 钱爱琴 文选 ]   

谈谈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 钱爱琴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表现尤为突出,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解决上古词汇贫乏且使语言简洁生动的一种手段。可如今,古汉语教与学过程中却大量出现主观臆断、想当然而滥用此术语的不良现象。如:
  1.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2.旌其所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霸上。(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4.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这几个句子中,加“·”的词通常都被当作“词类活用”来理解。“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旌”,名词用做动词,表扬,表彰。“军”,名词用做动词,驻扎。究其实,这几个词并非活用,只是用的不是它们的本义而已。有人一旦发现其义不合自己心目中该词词义的“第一印象”时,便无中生有,信口来一个“词类活用”,甚至连一些词的最常用的语法功能也怀疑了。如句4中的“夜”字,作为时间名词(日、月、岁等除外)在句中作时间状语,古今汉语是一致的,可偏偏有人要将其归于“词类活用”中,解释为“在夜间”、“在晚上”。真是无病呻吟。可是,句4中的“缒”,却偏偏给忽略掉了,而它却恰恰就是被“活用”了的。“缒”,是指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这里用做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出”,表示“出”的方式。
  这里仅举几例,我们便不难发现在理解古汉语词类活用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那么,要真正把握词类活用,我们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一.弄懂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具备最基本的语法常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的类别,即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一般地说,词与词的配搭关系,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具有什么语法功能应该是一定的。比如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一般做主语、宾语,除判断句外很少做谓语,不做状语;动词经常做谓语,可以带宾语,一般不做定语和状语;形容词经常做定语、状语、谓语,但不能带宾语,也不做宾语;等等。只有如此,分辨某词是否活用才有基础和可能,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善于动脑,认真分析。教与学过程中遇到不合常规用法的词,应借助于上下文来仔细分辨,正确理解其意义及活用类型。同时,善于总结积累,不断厚实词类活用的常识,提高分辨能力。比如,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做动词,需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做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做动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做动词。此外还有一些辨认的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做动词。诸如此类,有了这样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辨别词类活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了。
   三.明确词类活用的本质,区分其与一般的词义引申之不同。简单地说,词类活用就是某类词跟它的通常意义没有同一性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从语义上讲,是词义的引申,但与一般的词义引申不同。一般的词义引申,意义是固定的,是历史的积淀,引申义可以成为字典的一个义项;词类活用则只是该词临时取得某一意义,是词义的临时引申,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个意义便不复存在。如“兵”,是器械,引申为持械之人,即士兵、军队,再引申为军事、战争,这些都不是活用。《史记·伯夷列传》:“左右欲兵之。”这里的“兵”表示“用兵器杀”,带了宾语,取得了名词不具备的语法特点,这便是活用。
   四.弄清词类活用与兼类词的不同,也有助于正确分辨词类是否活用。兼类词是指某个词分别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它们每一类都有比较固定的用法,经常保持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如“鼓”用做动词普遍,用做名词也普遍,很难说是谁活用为谁。词类活用则只是某类词临时用做别的词类,其意义靠上下文临时获得,是临时性措施,其活用例也比正常用例少得多。
   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来对待文言文学习中的词类活用,勤学习,勤思考,还词类活用一个应得的“名分”。
  
  钱爱琴,教师,现居甘肃庆城。
  

谈谈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